不 規 則 物 體 的 體 積(活動課設計)
活動內容:“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求法探討設計理念:《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讓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運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針對傳統教學中重知識傳授輕知識運用的現象,以實現生活問題數學化和數學問題生活化的最終目標。為此,我在教完長方體與正方體的有關知識后,設計了一節數學活動課“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求法”,目的是讓學生在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求法之后,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進一步掌握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求法,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活學生“用數學”的意識。活動目標:1、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初步建立“轉化”的數學思想。2、通過觀察、思考、操作等方式,設計出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探索的欲望和求異創新思維。3、通過實踐,讓學生在合作中建立協作精神,并增強學生“用數學”的意識。活動準備:多媒體課件、量筒、天平、茶杯、水、橡皮泥、乒乓球、土豆、白紙、獎狀等。活動程序:一、創設情境,引出問題。(多媒體顯示)“曹沖稱象圖”1、同學們,你們知道這幅圖中的小男孩是誰?他在干什么嗎?2、關于這幅圖還有一個故事:(曹沖稱象的故事)配合故事情節,多媒體顯示幾幅相關畫面。3、聽完故事,同學們一定認為曹沖很聰明,他的聰明主要表現在哪里?4、引出“轉化法”(曹沖在稱象的過程中,巧妙的運用了一個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轉化法”,他把大象的體重轉化為石塊的重量,通過求石塊的重量得出大象的體重。)板書:轉化法。5、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物體的形狀都不是規則的,不能利用常用的體積公式求出它們的體積,那么這些物體該如何求體積呢?這節課我們就來探討一下生活中“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求法。設計意圖:[以曹沖稱象的故事為引子,引出“轉化法”,把抽象的數學思想方法轉化為直觀可操作的具體事例,既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二、給予時空,實踐體驗。1、分6人一組活動。在我們每一小組的臺上都有一塊橡皮泥和一張表格,請同學們在組內開展分工合作,采用盡可能多的方法求出橡皮泥的體積。2、要求:①選出本小組的組長。②組長上臺領取自己小組需要的測量器材。③小組內要先對自己小組的測量方法與結果進行檢驗。④每一小組選出一名組員填好表格,做好上臺介紹的準備。3、各小組展開活動,教師巡視并參與學生活動。(多媒體播放輕音樂)設計意圖:[以小組分工合作的形式展開活動,不但能使原本混亂的活動場面變得有序,而且通過人人都有分工,人人都能思考、探索、操作,使得不同層面的學生都能獲得良好發展。]三、搭建舞臺,展示成功。1、通過剛才同學們的互相協作,相信同學們一定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下面請各小組派一名代表上臺來介紹你們小組的方法。(凡采用一種正確方法的小組,將獲得一張印有“曹沖獎”的獎狀。)2、學生現場進行介紹。(教師和其他小組成員對該方法的可行性進行討論并驗證,并對正確方法加以獎勵。)2、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對正確方法進行總結,歸納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