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稅》教案(精選8篇)
《納稅》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有關稅收的一些知識,通過學生的自主、合作、交流,會計算應納稅額。
2、 過程與方法:利用分數乘法的意義,遷移知識,培養遷移能力。
3、 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納稅觀,懂得依法納稅的重要意義。
教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納稅,教師點撥。
1、師:我們周圍很多人都喜歡買彩票,奉獻愛心,贏取好運,小華的爸爸也買了,中了一等獎, 30萬元,請問這30萬元,小華的爸爸能全部得到嗎?
(生:不能,要納稅) 師:要依法納稅。(板書:納稅)
2、師:大家課下都了解了相關知識,那么誰來說一說什么是納稅?國家為什么要征稅?
3、師:稅收的作用可真不小。想想你經常去玩的休閑場所有哪些?
師:這些供人們娛樂休閑的場所就是國家用稅收的錢為我們建造的!
(板書:發展公益事業)
師:你了解到有哪些納稅的種類?
4、師:同學們提到了稅率、應納稅額與各種收入。
(板書;應納稅額、收入,稅率)
請你說說對這幾個概念的理解。
師;大家對這幾個概念理解的還是相當到位的。稅率是稅收的標準與依據,納稅的種類不同,稅率就不同,國家都有明確的規定。
5.說一說下面的每條信息中應納稅額、各種收入和稅率分別是多少?
(讓學生指準了,摁住了,其他同學盯緊了。)
(1)東強公司2005年全年的銷售額是4400萬元,按銷售額的5%繳納增值稅220萬元。
(2)錦江賓館2006年上半年營業額是840萬元,按營業額的4%向國家繳納營業稅33.6萬元。(師:請你說一說這里4%的意思是什么?)
(二) 師生共同學習生活中的納稅問題
1、師:休閑娛樂場所給我們帶來了方便和歡樂!其實,隨著城市的發展,臨沂許多行業也都是蒸蒸日上,就拿我們最熟悉的餐飲業來說,你都知道臨沂有哪些大型賓館飯店?
師:他們不僅方便了市民,也給國家做出了哪些貢獻呢?下面是老師收集到的一家飯店的營業額情況。
2、出示例題,學生讀題。
臨沂a飯店十月份的營業額是300萬元。如果按營業額的5%繳納營業稅,這家飯店十月份應繳納營業稅多少萬元?
提問:想一想,題里的按營業額的5%繳納營業稅,實際上就是求什么?怎樣列式計算?試試看!
(讓c組同學板演)
3、強調:求應納稅額實際上就是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這是百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板書:百分數的應用)
根據分數乘法的意義,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要用乘法進行計算,我們把以前所學的知識,拿到這里來解決新問題,這在數學上叫做遷移。
(板書:遷移)
4、123頁做一做。(讓d組同學板演)
5、其實臨沂還有許多企業也和這些飯店一樣為本市的經濟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觀察表格中的應納稅額,經營者將這么多的錢都交給了國家,國家又把它用在了我們身上,你不想對繳納稅款的經營者說點什么嗎?
6、123頁的第2題。(只列式不計算)
師:據統計,我市每年財政收入中,香煙的稅收占了相當大的比重,你們家有吸煙的嗎?(異口同聲:有)你們猜猜香煙的稅率是多少?(學生猜)你知道香煙的稅率為什么這么高嗎?近年來很多青少年加入到吸煙者的行列,你想對他們說點什么?
三、應用拓展。
1、我們再解決一個實際問題。出示題目:老師收集到百貨大樓2006年共納稅1800萬元,稅率是5%,你能知道這個大樓2006的營業額是多少萬元嗎?
2、學生自己思考,說出公式后,(讓b組同學板演)。
3、讓我們觀察表格中的銷售額。
師:看到了如此驚人的數額,我忍不住想問?這么大的數額的錢從哪來的呢?
師:啊!有你!有她!也有我!老師,同學,還有社會上的其他公民。這樣說來,我們每一個消費者就是間接的納稅人了。而我們繳納的稅款,國家又用在了我們自己身上,這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這也是國家納稅的根本原則。
4、師: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工資也增長了,按新稅法的規定,個人工資減掉規定部分剩下的錢,都要按照一定的稅率交個人所得稅。
課本123頁第4題。你對應納稅所得額是怎樣理解的?
(列式不計算)
5、師:這420元是這位老師的月工資嗎?再做一道題。
老師的月工資是2000元,按個人所得稅法規定,每月工資超過1600元的部分,應按5%的稅率交納個人所得稅,老師每月應繳納多少元?(讓a組同學板演)
6、再次觀察表格中的應納稅額,有多,有少,你怎樣看待交稅數額的多少?(讓學生發表意見)
師:每個人能力有大小,納稅的額度也不一樣,雖然我個人繳納的稅款微不足道,但我感到自己為社會盡了微薄之力,有時也能找到一種很神圣的感覺。掙錢多的多交稅,掙錢少的少交稅,也體現了維護社會公平的原則。
(板書:維護社會公平)
7、有那么多休閑場所供我們游玩,人與人之間有那么公平,社會就變得更加?(板書:和諧)
師:國家創建和諧社會,我們班級就要創建?(和諧班級),所以我們的班牌上提的口號是什么?(走進陽光地帶,構建和諧班級)
四、總結全課
1、說說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2、現在要做一個稅法的義務宣傳員,長大后做一名依法納稅的好公民。
《納稅》教案 篇2
第二框 征稅與納稅教案
本節教材分析
(1)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
理解稅收的含義及基本特征;了解增值稅及個人所得稅作用;違反稅法的幾種表現;懂得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辨別比較的能力,觀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設計宣傳欄來培養學生依法納稅的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樹立納稅光榮、偷稅可恥的觀念,增強主人翁意識。
(2)教學重點
稅收的含義和特征。稅收的含義和基本特征是本課最基本的理論,只有理解稅收的本質,才能理解國家征稅的必然性,進而理解依法誠信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3)教學難點
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是在我國目前影響較大的兩大稅種,要從它們的征稅對象、納稅人、稅率、作用等方面掌握,為學生今后更好的參加經濟活動打下基礎。
(4)教學建議
高一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和實踐能力,能對一些簡單的社會現象進行分析和評價。具有自主學習、搜集資料的能力,同時,由于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還很有限,因此,應該通過課上的合作探究、交流互動,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前:①學生閱讀教材,形成基本知識體系;②按分工執行搜集任務(各小組分別搜集:稅收與生活的關系及稅收的來龍去脈,來自哪里,用到哪里;搜集我國稅收存在的問題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搜集現實生活中存在著的違反稅法的行為都有哪些并提出改進建議)。
課上:學生情境體驗,合作探究(古語日:“石本無火,相擊而出現靈火。”通過課上情景創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點燃學生的心智之火),與此同時教師點撥引導,總結提升。最后,一起走進生活.體驗踐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通過“躬行”讓學生“絕知此事”)
新課導入設計
導入一
(1)我縣城的建設:幸福公園、體育館、市容衛生、九年免費義務教育等等;
(2)濟南新貌:全運會的各大場館建設和北京的鳥巢、水立方等
[意圖:課前讓學生親自拍攝或上網查找有關縣城和山東省的巨大變化,先讓學生感受國家的巨大變化,然后設問。]
教師:請同學們思考這些場館設施的投資者主要是誰?(這些設施的費用基本上都是政府投資的,是國家出錢建設的。)
國家的錢又是從哪兒來的?(國家的財源主要來自稅收。)
我們縣城的巨大變化需要政府投資,而政府的財源主要是來自稅收,這啟示我們大家和財政是密不可分的,同時也看出稅收有很重要的意義。
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小組代表發言
導入二
財政具有哪些作用?從根本上講,要發揮財政的巨大作用,應該如何做?大力發展經濟,增加稅收。那么,什么是稅收?稅收與國家的關系密切,與我們個人有何關系?這就是本節課我們要解決的問題。
《納稅》教案 篇3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識記:稅收的含義、稅收的基本特征、增值稅、個人所得稅的含義及意義。通過教學要使學生理解稅收三個基本特征之間的關系;會算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
2、能力目標
通過對各種具體稅種的掌握,能辨別具體濟濟活動中需納哪些稅,增加對社會經濟生活的了解。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稅收及其基本特征、稅收的作用的理解,認識到依法納稅的必要性;通過對具體稅種特別是個人所得稅的了解認識到個人在社會分配中的地位,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
教學重難點
稅收的含義及其基本特征
教學工具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課后習題
目前,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偷漏現象很嚴重,如何實現征管工作任務艱巨。針對這一現象你有什么對策?
《納稅》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1、初步了解稅收的作用,理解應納稅額、稅率的含義,了解常見稅種。
2、能運用百分數的知識正確地計算應納稅額。
3、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實聯系,感受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 初步的實踐能力,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難點:
理解納稅的意義和應納稅額的正確計算。難點:理解稅種。
教具準備
學生課前去進行各種稅種的調查,初步了解它們的含義,將有關數據做好統計。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以現實生活情境為背景,播放一段納稅人到辦稅廳納稅的錄像,并配上必要的聲音。所以我創設這樣的情境(屏幕顯示)一天,校門口開店鋪的袁大叔到辦稅廳納稅,路上遇見小程。
小程:、袁大叔你去哪兒?
袁大叔:上辦稅廳納稅。
小程:哪有主動納稅的,傻瓜!
袁大叔:依法納稅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讓學生說說他們倆誰做得對?為什么?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改變以例題、示范、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要結合教學例題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密切相關的問題學習情境。認知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疑 ”產生于一定的問題情境,問題情境是學生展開自主學習的重要載體。這樣為學生創設了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教師:看了這段錄像,你知道了些什么?
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后,教師指出:納稅就是根據國家各種稅法的規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體或個人收入的一部分繳納給國家.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納稅的知識.
板書課題:納稅
教師:看到這個課題,你能提出哪些問題?
二、教學新課
1.了解納稅的作用.
(1)自主探索.
教師:觀察分析下面幾組信息,討論兩個問題:①什么是納稅?②為什么要納稅?
屏幕顯示:
①某汽車制造廠2001年12月生產小轎車銷售額865萬元,向國家繳稅金70萬元.
②某教師去年3月對外講學收入900元,向國家繳納稅金20元.
③2001年全國財政收入16371億元,其中稅收占15175億元.
④2001年,中央財政用于養老保險基金補貼、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補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補助等社會保障投入達982億元.
⑤2001年,中央財政用于支持退耕還林和荒山造林資金42億元.
⑥2001年,中央財政的教育支出達213億元.
學生分小組討論,教師參與、指導.
(2)合作交流.
學生圍繞討論的問題,向全班交流討論的情況,最后教師小結:納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國家用收來的稅款發展經濟、科技、教育、文化和國防等事業。你如果是一個應該納稅的人,應怎么辦?(主動納稅.)
(學生分小組討論、自主探索,教師要參與、指導討論。由于學生討論容易偏離重點,所以要注意把學生的討論引導到重點上來。如: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什么?國家用收上來的稅款做什么?為什么要納稅等。)
2.理解稅種.
教師:結合課前的調查,在小組上討論,哪些行業要繳納哪些種類的稅?
學生分小組討論,教師參與、引導.
學生討論后匯報討論情況,教師板書:
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個人所得稅……
教師:你對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個人所得稅理解嗎?請說給大家聽一聽.
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運用實例對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和個人所得稅作適當的解釋.
提問:什么叫應繳納稅額?請結合你的理解舉例說明.
教師:根據下面一組信息,請說一說應繳納稅額各是多少?
屏幕顯示:
①頂天水泥廠2002年7月向國家繳納增值稅81.7萬元.
②華勝賓館2002年8月的營業額是940萬元,應向國家繳納營業稅47萬元.
③某卷煙廠2002年2月卷煙銷售額達3000萬元,應納消費稅是1200萬元.
④張老師的月工資收入是2400元,超出某標準1500元,每月應繳納個人所得稅45元.
教師:什么叫稅率?你能寫出計算稅率的公式嗎?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稅率=繳納稅款÷各種收入×100%
教師:各種收入是什么意思?請舉例說明.
教師:稅率的高低由國家統一規定,例如國家規定下面一些稅種的稅率一般是:
①增值稅17%(或13%).
②消費稅根據消費品種不同從3%到50%不等.
③營業稅分行業從3%至20%不等.如交通行業5%,娛樂行業20%.
④個人所得稅按收入的高低從5%到45%不等.
3.教學例6.
教師:根據你對稅率的理解,如何計算應納稅款?
出示例6,學生讀題.
教師:如何理解按營業額的5%納稅這句話?如何列式計算?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3000×5%=150(萬元)
三、課堂練習
1.做教科書 “做一做”的題目,學生先獨立完成,再交流訂正.
2.鞏固練習:
(1).某保險公司今年7月份的營業額為5600萬元.如果按營業額的
5 %繳納營業稅,7月份應繳納營業稅款多少萬元?
(2).小紅的爸爸上月的應納稅所得額是420元,如果按5%的稅率繳納個人所得稅,應繳納個人所得稅多少元?
四、實踐活動
擬定一個以‘‘你對納稅知多少”為題,在課外開展一項實踐調查活動,并對調查情況作簡單分析,寫一篇調查報告。(可小組合作完成)
五、反思體驗
教師:請說一說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你今后在生活、工作中怎樣去盡納稅的義務?
課后反思:
1、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習了百分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百分數應用的一種,主要內容是通過納稅的意義、常見稅種和應納稅額等知識的教學,使學生掌握有關納稅的一些知識,同時受到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
2、本班學生總體上心理素質偏弱,實踐能力較低,以個人開展各種活動有些困難,我主要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探索、討論、實踐,這樣做能讓全體學生參與,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3、理解稅種這個難點如何突破?《課標》明確提出:對于難點,可以采取適當分散、預作準備、多舉實例等辦法,加以解決。這就要結合課前的調查準備,全班交流討論,讓學生說說現實生活中有哪些行業要繳納哪些種類的稅。我運用實例作適當的解釋,主要使學生理解常見稅種: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個人所得稅。
4、葉圣陶說:“學習一定要跟實踐結合起來,實踐越多就知道得越真。”以‘‘你對納稅知多少”為題,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課外實踐調查活動,對調查情況作簡單分析,寫一篇調查報告。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把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也是新教學大綱著重強調的內容。
5、通過本節課的教學,預計學生不僅可以掌握納稅的有關知識,并且在主體精神和實踐能力等方面將得到很好的發展,學生對數學將產生更濃厚的興趣。
6、不足之處:(1)對于學生的調查報告沒有做指導和評論。(2)一節課沒有完成教學任務。
《納稅》教案 篇5
(一)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高一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本課教學我確立了知識、能力、情感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識記納稅人和負稅人的含義;理解二者的區別和聯系;結合典型事例,理論聯系實際,正確認識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指出偷稅、欠稅、騙稅和抗稅是違法行為,應負法律責任。
2、能力目標: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辨別比較能力,觀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教學引導學生樹立依法納稅的意識,使學生懂得自覺納稅是愛國行為,偷稅欠稅等行為是可恥的違法的;同時使學生懂得既要有自覺納稅意識,也要有監督稅務機關的執法行為、關心國家對稅收的使用、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意識,使學生認識到權利和義務的統一。
(二)說教學內容
教材內容的地位、作用與意義
《依法納稅》這一框題的內容在《經濟生活》這一整體中是一個重點內容,因其內容反映了現實經濟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的問題,“稅收”;并且它的內容較之“分配方式”“財政”等內容更接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政治學科新課程改革“貼近生活”、“幫助學生參與當代經濟生活”理念的要求。
教材的編排特點、重點和難點
(1)編排特點:《依法納稅》是《經濟生活》第三單元《收入與分配》中的最后一框題,是第九課《征稅和納稅》的重點也是本單元的一個重點。
(2)教學重點:“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是教學重點。
(3)教學難點:“納稅人與負稅人”的'關系是教學難點。
(三)說教學對象
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稅收對國家財政的重要性以及稅收及其種類等相關內容,并且南莊本地有大量的企業,學生對納稅人納稅特別是本地企業的納稅有著一定的感性認識。但高一學生接觸和了解的生活實際有限,學生的知識儲備比較少,本課內容對他們而言有一定難度。
學生學習方法和技巧
觀察發現法、思考評價法、合作探究法、分析歸納法。
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群體提高是在課堂教學中不可忽視的。本課內容以探究活動為主,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自由活動的空間,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討論,既活躍了思維,拓展了視野,也增強了自信。另外還要用不同的尺度去合理地評價學生。要使每一位學生認識到自己是能學好的,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四)說教學策略
教學設計思路
為實現師互動共進,圍繞教學目標開展探究性學習,我將本堂課教學設計思路定位在師生互動、共同探究,突出對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并多結合學生生活中特別是南莊本地和佛山地區的實例,適時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幫助學生在生活現實的情景中體悟道理,學會參與當代經濟生活。
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法、直觀演示法、集體討論法、講練結合法等。
教學媒體的選擇與運用。
采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結合學生的情景演示視頻、相關案例圖文演示、學生喜聞樂見的fLAsH動畫、歌曲等,活躍課堂氣氛,強化教學效果。
教學流程
教學流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稅收就在我們身邊,每個人都直接或間接與納稅發生聯系:
1、探究活動一。
2、播放情景短片《納稅與我無關?》
3、展示生活場景:銀行取款、超市購物等集體討論,并發表自己對短片和情景展示的看法,形成認識:人人都與納稅有聯系。
講授新課一:納稅人與負稅人。
1、納稅人與負稅人的含義。
2、納稅人與負稅人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3、人人都是負稅人。
二: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1、為什么要依法納稅
2、違反稅法的現象
3、樹立權利和義務意識
4、探究活動二:《我當一回稅務官》
5、采用材料分析法
6、結合南莊和佛山本地實例
7、分析四種違稅現象及處罰
8、并用圖表歸納整理這塊內容。
9、播放fLAsH歌曲《十年》
10、探究活動三:播放短片《買掌上電腦》和《拆來拆去的市中心雕塑》通過對各種動畫和現實材料的了解,進行積極的探究活動,從而明白稅收的性質,樹立依法納稅的思想,敢于跟違反稅法的現象作斗爭,知道自己在生活中的不足,并積極行使對稅收工作的監督權。
(五)說教學評價
本節課我在教學中主要結合生活實際設計整個教學環節,讓學生在自己身邊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力求體現《經濟生活》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要求。整節課以學生探究活動為主,貫徹學生主體性原則,重點突出,難點突破,輔助材料豐富多樣,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學生學習積極主動,課堂氣氛活躍,講練結合,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最后安排了一個實際操作活動,讓學生利用所學本課知識設計稅收宣傳口號,體現了思想政治課“服務生活”的要求,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納稅》教案 篇6
教學內容:人教版數學第十一冊第98頁例5。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稅收的專有名詞,會計算應納稅額。
2、通過學習,使學生建立正確的納稅觀,懂得納稅的重要性。
重點難點:使學生理解稅收的專有名詞,會計算應納稅額。
教具準備: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小黑板出示幾組信息,讓學生觀察、分析、討論: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什么?國家用收上來的稅款做什么?
2、師介紹常見的稅種: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個人所得稅。
二、教學新課:
1、建立納稅概念,了解納稅的有關知識。
(1)師提問:你知道哪些有關納稅的知識?(提前布置學生作調查的)
(2)板書:應納稅額 稅率
2、討論:
(1)什么人需要納稅?
(2)為什么要納稅?
(3)你認為你身邊的哪些事物是國家用稅收款投資完成的?
3、小結:
(1)納稅是根據國家稅法的有關規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體或個人收入的一部分繳納給國家。
(2)稅收是國家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國家用收來的稅款發展經濟、科技、教育、文化和國防等事業。
4、建立納稅意識:
無論是集體還是個人,都應該依法納稅,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
5、了解有關納稅的專用名詞(師介紹):
6、小黑板出示例5:
(1)讀題,理解題意。
(2)說一說什么是營業稅。
(3)學生試做。
(4)集體交流。
三、鞏固練習(小黑板出示):
1、一家運輸公司十月的營業額是26萬元,如果按營業額的3%繳納營業稅,十月份應該繳納營業稅多少萬元?
2、小紅的爸爸上月的應納稅所得額是420元,如果按5%的稅率繳納個人所得稅,應繳納個人所得稅多少元?
3、王濤把春節時得到的150元壓歲錢捐給四川災區,按照規定,匯費按匯款數的1%收取,王濤的匯款和匯費一共是多少錢?
四、課堂小結:
五、作業:練習二十三 第4題
六、思維訓練:
按個人所得稅法規定,月收入扣除1600元后,余額不超過500元的部分要按5%的比例繳納個人所得稅;余額在500~2000元的部分按10%繳納個人所得稅。周師傅和楊師傅的工資分別是2060元和2850元,他們分別應繳納個人所得稅多少元?
《納稅》教案 篇7
一、激趣引入
板書課題:納稅
教師:看到這個課題,你能提出哪些問題?
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后,教師指出:納稅就是根據國家各種稅法的規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體或個人收入的一部分繳納給國家.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納稅的知識.
二、教學新課
1.了解納稅的作用.
(1)自主探索.
教師:觀察分析下面幾組信息,討論兩個問題:①什么是納稅?②為什么要納稅?
屏幕顯示:
①某汽車制造廠2001年12月生產小轎車銷售額865萬元,向國家繳稅金70萬元.
②某教師去年3月對外講學收入900元,向國家繳納稅金20元.
③2001年全國財政收入16371億元,其中稅收占15175億元.
④2001年,中央財政用于養老保險基金補貼、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補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補助等社會保障投入達982億元.
⑤2001年,中央財政用于支持退耕還林和荒山造林資金42億元.
⑥2001年,中央財政的教育支出達213億元.
學生分小組討論,教師參與、指導.
(2)合作交流.
學生圍繞討論的問題,向全班交流討論的情況,最后教師小結:納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國家用收來的稅款發展經濟、科技、教育、文化和國防等事業.你如果是一個應該納稅的人,應怎么辦?(主動納稅.)
2.理解稅種.
教師:結合課前的調查,在小組上討論,哪些行業要繳納哪些種類的稅?
學生分小組討論,教師參與、引導.
學生討論后匯報討論情況,教師板書:
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個人所得稅……
教師:你對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個人所得稅理解嗎?請說給大家聽一聽.
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運用實例對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和個人所得稅作適當的解釋.
提問:什么叫應繳納稅額?請結合你的理解舉例說明.
教師:根據下面一組信息,請說一說應繳納稅額各是多少?
屏幕顯示:
①頂天水泥廠2002年7月向國家繳納增值稅81.7萬元.
②華勝賓館2002年8月的營業額是940萬元,應向國家繳納營業稅47萬元.
③某卷煙廠2002年2月卷煙銷售額達3000萬元,應納消費稅是1200萬元.
④張老師的月工資收入是1400元,超出某標準800元,每月應繳納個人所得稅120元.
教師:什么叫稅率?你能寫出計算稅率的公式嗎?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稅率= ×100%
教師:各種收入是什么意思?請舉例說明.
教師:稅率的高低由國家統一規定,例如國家規定下面一些稅種的稅率一般是:
①增值稅17%(或13%).
②消費稅根據消費品種不同從3%到50%不等.
③營業稅分行業從3%至20%不等.如交通行業5%,娛樂行業20%.
④個人所得稅按收入的高低從5%到45%不等.
3.教學例6.
教師:根據你對稅率的理解,如何計算應納稅款?
出示例6,學生讀題.
教師:如何理解按營業額的5%納稅這句話?如何列式計算?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3000×5%=150(萬元)
三、課堂練習
1.做教科書第頁中“做一做”的題目,學生先獨立完成,再交流訂正.
2.做練習三十二的第1~4題.
第1~3題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
第4題學生讀題后提問:應納所得稅額420元是什么意思?應按什么的5%納個人所得稅?最后由學生獨立完成.
第5題叫學有余力的同學完成,做后交流他們的分析思路和解答方法.
四、實踐活動
擬定一個與稅收有關的題目,在課外開展一項實踐調查活動.并對調查情況作簡單分析,寫一篇調查報告.(可小組合作完成.)
五、反思體驗
教師:請說一說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你今后在生活、工作中怎樣去盡納稅的義務?
《納稅》教案 篇8
一、說教材
納稅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__年版新編入小學教材的內容,安排在小學數學第十一冊第五單元中。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習了百分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百分數應用的一種,主要內容是通過納稅的意義、常見稅種和應納稅額等知識的教學,使學生掌握有關納稅的一些知識,同時受到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
《數學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結合數學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納稅是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必須了解和掌握的數學知識和社會知識,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內容,所以本節課的教學具有重要的現實作用,這也是把納稅知識編入小學教材的重要原因。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理解納稅的意義和應納稅額的正確計算。難點:理解稅種。
二、說學生
1、知識基礎。
①剛學過的百分數知識。學生總體上掌握得較好,較牢,計算應納稅額是百分數應用的一種。所以應納稅額的計算學生較容易接受。
②學生對納稅知識了解非常少,應做好課前準備。
2、心理、能力基礎。本班學生總體上心理素質偏弱,實踐能力較低,以個人開展各種活動有些困難,我主要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探索、討論、實踐。
三、說目標
依據《數學課程標準》和新課改的有關精神,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達到以下幾點目標:
1、使學生明確納稅的意義、理解應納稅額、稅率的含義,了解常見稅種。
2、能運用百分數的知識正確地計算應納稅額。
3、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實聯系,感受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四、說思路
1、課前準備
2、課時探索:情境引入→新授→鞏固練習→反思體驗→布置作業。
3、課后實踐
五、說教學
(一)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去進行各種稅種的調查,初步了解它們的含義,將有關數據記錄下來。這不僅為學習新課做好知識上的準備、更為突破難點做好準備。
(二)情境引入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改變以例題、示范、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要結合教例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密切相關的問題學習情境。認知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疑產生于一定的問題情境,問題情境是學生展開自主學習的重要載體。所以我創設這樣的情境;(屏幕顯示)一天,校門口開店鋪的黃大媽到辦稅廳納稅,路上遇見小劉。
小劉:黃大媽、你去哪兒?
黃大媽:上辦稅廳納稅。
小劉:哪有主動納稅的,傻瓜!
黃大媽:依法納稅是每個公民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