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因老師而精彩──聽王小利老師的《山中訪友》有感
這樣的命題,似乎有悖于當今教育語境。可是聽罷王小利老師的一節公開課后,筆者產生了一個非常強烈的感受:課堂因老師而精彩!真的不錯!這是一堂精彩的語文課:老師教得親切,教得輕松;學生學得興奮,學得愉悅;言者動情,聽者動容。教師沒有因學生反應遲緩而苦苦的“點撥” “懇求”;學生沒有因回答問題不得要領而愁眉不展;聽課的老師沒有因短暫的冷場而深感疲憊。45分鐘,在每個人全身心的融入和享受中悄然逝去。
已經步入新課程了,誰都明白,課堂是屬于學生的,哪能因“教師”而精彩?可大家想想,課堂離開教師的精彩,學生之精彩從何而來?畢竟,教學是一項充盈著師生生命互動和精神對話的活動,話題的引入、對話的組織、課堂的調控、學習的激勵……哪一項能缺乏教師的精彩?
一、教學預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本堂課王老師設計了五個環節:導入課文──欣賞課文──品味課文──朗讀課文──仿寫課文。以回憶小學時學過的《尋隱者不遇》導入。這首詩大部分初一學生都能回想起來,能背出來,成功感喚起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本堂課的學習內容上來。而且這首詩的內容與本文有相似之處,都是到山中去,很容易引起學生的聯想,激發遷移學習。一個并不華麗甚至是比較平實的導入卻體現了教師的“生本觀”──教學從學生的心靈處揚帆起航。
欣賞課文,不是聽老師范讀,也不是請學生朗讀,而是讓學生欣賞flash課件配樂朗誦。學生都被陶醉在“如詩如畫的童話般的世界”里,也“帶著滿懷的好心情”。文本與學生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一股股真切的感受從學生心中流淌出來:“運用擬人手法,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親近,他的確把自然界的這些景物看作真正的朋友。”“題目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學生“披文入情”與文本對話,用“心”感受著作者的心。這樣的教學設計既發揮了多媒體課件具象化、情境化的作用,又拓展了學生的想象空間,為產生并交流獨特的閱讀體驗作了鋪墊。
仿寫課文,就地取材,選取熟悉的校園景物。學生在老師的導游下經歷了一次愉快的森林之旅,在大自然中獲得了真的感悟、美的享受、善的啟迪后,一種傾訴、創作的渴望被喚醒,當老師出示“食堂邊小池”、“報廊前行道樹”、“休憩的小鹿”、“石間草叢”等這些與學生朝夕相伴的校園景物時,學生細膩的情感、靈動的思維在筆尖源源流瀉。“生活即教育。”王老師有意識地把生活場景引入課堂,“因心動而精彩。”在課堂上得到了真正的詮釋。
二、發展自主──釋放學生的精神活力
在課堂45分鐘里,王老師盡量給學生與文本充分接觸的時間和空間,盡可能為學生創造語文實踐活動的機會。如,讓學生比較課文擬題的妙處,讓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一位“山中朋友”,找到有關段落、語句,朗讀感悟,欣賞品味。課堂上,學生或自告奮勇地朗讀,或熱情洋溢地探討,或激qing流暢地表達。雖然有時思考得不夠深刻,有的難免偏頗,但點點滴滴,都是他們的獨特體驗和獨到發現。總之,由于王老師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品味,自己去鑒賞、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評價,自己只是扮演了一個“守望者”、參與者、合作者、促進者的角色,“講堂”變成了真正的“學堂”。
“給些陽光,他就燦爛;給點雨露,他就滋潤。”這一切關鍵取決于教師的“給予”,取決于教師精彩的“主導”。雖然教師在課前作了縝密的、充分的預設,但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其間充滿懸疑和不確定性,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怎樣面對這些動態生成性資源呢?“問題從學生中來,在學生中解決”,王老師非常重視讓學生成為“生成性資源”的解決者。教師的真情投入,點燃了學生的智慧火把,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天性;師生間的互動啟發,又使彼此的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這樣的課堂才是師生共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