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訪友》課堂實錄
生:朋友,我是你腳下那無名的小草,雖然沒有花香,沒有樹高,但是我們一樣都有生命.請高抬貴腳吧!難道你們就沒看到我身旁的牌子嗎 ——"小草也有生命,請足下留情".
師:同學們,對兩位同學的發言——"大樹"和"小草"的訴說,你們有什么感想 (因勢利導,加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生:我們要勸那些濫砍濫伐者放下斧頭.
生:我們要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保護生命.
生:一定要保護地球,地球是我們人類的家園.
……
師:剛才同學們是從環保的角度來說的,從中可看出同學們很有環保意識,這很好,希望你們在日常生活里積極行動起來,保護我們人類的家園.在我們周圍也有許多山清水秀的地方,作為其中的一景,你又將對你的朋友說些什么
生:你好,親愛的朋友,我是你的氧氣朋友,讓我伴著你,追隨春天的氣息,聆聽鳥兒的歌唱,欣賞這山中的美景……
生:嗨,大家好,我是那山中的溪流,"叮咚叮咚",我的聲音好不好聽,如果你累了,不妨到我身邊來坐坐……
(下課鈐聲響了,許多同學還高高舉著手)
師:今天,通過這短短四十分鐘的合作,我和大家一起感知了課文,欣賞品味了文中優美的語句,也從中獲得了許多啟示,正是有了大自然中的這些朋友,我們才有了舒適,溫馨的家園.我想,只要我們用自己的一顆愛心,珍惜,愛護大自然的這些朋友,他們就會給人們最美的笑臉,人類一定會擁有更加美好,燦爛的明天.
工具性如何與人文性完美統一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因為是高年級的閱讀課,所以,"感悟語言文字的情感"與"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成了設計這節課的兩個重要的教學目標.課文的第3,4,5自然段都把山中的一切當作"友"來寫,但是,在表達上各有特點.很遺憾,我沒有讓學生完整地,對比地感受這種特點,而是在感受語言文字情感的基礎上滲透進"體會文章表達上的特點",滲透得不是很到位.
先說第3自然段,這一段是作者對老橋的傾訴: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馬渡過對岸……你弓著腰……唯有你依然如舊.這段中用了4個"你",對老橋的敬重,贊美之情溢于言表.
第5自然段的問候語,是作者與山里的一切融為一體后與山中朋友心與心的交流:"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 ……你好!清涼的山泉,"體現了作者對山泉的"情","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 "是山泉對作者的情,作者不僅直接對山泉說話,連山泉對作者的心里話都說出來了,情到深處才有這樣的體驗啊!
如果說第3自然段的情感表達是:"我"對"橋",
那么第4自然段卻換了個角度,是:"樹林"對"我",
第5自然段是物我相融,既有從"我"對"山中的一切朋友"的角度,又有從"山中的一切朋友"對"我"的角度.
如果在教學時,抓住其中的一句,讓學生感悟這其中"情"的傾訴對象之別,學生在學習文章的表達上會更明確,更有針對性.
如果再上這一課,我會以"情"這條主線設計教學,把體驗文章的情感與學習文章的表達更完美的結合起來,實現語文教學的水乳交融.走出門是"好心情";見到老橋是對老橋的"敬重,贊美之情";走進樹林是"鳥兒,露珠,樹"對"我"的親密無間之情;與"山中萬物"是"互訴心聲".
誠如是,語文課不真的實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完美統一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