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呼喚“本色”回歸──《窮人》教學案例
〖片段1〗設疑──蕩起層層波。
師:老師常說,會讀書的同學能把課文讀成一條線;會讀書的同學能把文章讀成一個個問題。說說你對文章的理解與困惑。(生答略)
師:我也有個問題。老師昨天晚上把文章讀了三遍,在找一個字,你們猜猜在找哪個字?
生(興致勃勃地)冷、窮……
師:這位同學與我心靈相通。我不明白為什么1737個字中,就是沒有一個“窮”字!課題是“窮人”,通篇卻找不著“窮”字,難道作者搞錯了?
生:不是,作者寫的確實是窮人。桑娜和漁夫是窮人,西蒙也是窮人。
師:我怎么看不出來?你能通過讀文章揭開我們的困惑嗎?
師:讀文章之前,想請同學們聽一段音樂。(播放凄美的二胡曲《睡蓮》)你聽后的感受是怎樣的?
生:凄涼、凄慘、悲涼……
師:你是怎樣感受到的?
生:我用心聆聽,從音樂的旋律中感受到的。
師:音樂可以用心感受,讀文章呢?
生:精心閱讀,要讀進去,與作者心與心地交流……
師:想要感受小說的豐富情感就需要用心讀進去、還要想開來。(板書:讀進去想開來)用自己喜歡的輕聲朗讀或者靜心默讀走進文章,走進人物的心靈。
〖片段2〗
品析──揚起片片帆。
生:“漁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爐旁補一張破帆”。從這句話中,我看出桑娜家里很窮。
師:簡單地說,關鍵詞是什么?
生:補、破。
師:它讓你想到什么?
生:這張帆已經用了很久,已經破得不成樣了。他們夫妻多想再買一張新船帆,可是他們太窮了,買不起,只能補了再補……
師:同學們,這就是“讀進去,想開來”。我們就用這種方式繼續說說你在桑娜家還看見什么?
(師隨生的解讀板書關鍵詞:補破帆、光腳、古老的鐘、冒險打魚……)
師:我們剛才已經走進了桑娜的家,看到了補了再補的“破帆”,老得不能再老的“古鐘”……我們也隨著桑娜的腳步看過了西蒙家的陰冷潮濕、了無生氣,我們強烈地感受到桑娜的家是──
生:窮苦的。
師:我們也感受到西蒙家是──
生:更窮的。
師:在這個海邊的小漁村還住著很多的漁民,你們是否看到了桑娜的其他鄰居──比如“東蒙”的家?還有,桑娜的親戚家、朋友家,又會是怎樣的呢?
生:肯定也是破舊不堪的、窮苦不堪的……
師:你也不用“窮”字,用你的想像描繪描繪。
生:簡易的小木屋,到處都能灌進風來,在海邊搖搖欲墜。
生:母親和孩子們蜷縮在惟一的一張木板床上……
生:他們一家也靠丈夫出外打魚,吃了上一頓不知道下一頓在什么地方……
師:是的,這就是當時舊俄時代窮苦人民的悲慘生活,只有那可惡的統治階級才過著奢侈的生活。看來同學們真的讀進去了,才有這合理而豐富的想像。這就是文學的魅力,里面蘊涵著一個豐富而廣闊的世界。
〖片段3〗
感悟──劃出道道痕。
師:同學們的點撥,讓老師恍然大悟,全文沒有一個“窮”字,卻處處可見窮困之景。不過,我還有一點點不明白:桑娜家和西蒙家就只有“窮”嗎?
生:不對,因為……
師:讓我們再次讀進去,走進桑娜的家、西蒙的家,你也許會有新的發現。(回讀課文1~7自然段。)
生:我感受到了桑娜家里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