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閏土》教學設計、教學反思
確定了主題,那么該如何設計教學過程呢?再讀文本。《少年閏土》一課,其中閏土向我講述了四件希奇事,而這四件希奇事中“瓜地刺猹”出現了兩次。一次以 “我”腦海中浮想的畫面形式出現,另一次則是閏土講述給“我”聽的,以對話形式出現,兩次出現的形式不同。那么可否以學習“瓜地刺猹”為突破口,感知“瓜地刺猹”從講述到畫面的轉換形式,從而讓學生進行其他三件事情轉換成畫面的訓練呢?
大家反復斟酌文本特點,搭建學習平臺,探討教學細節,新教學設計漸漸清晰。新設計以體會閏土生活的美好為依托,以“瓜地刺猹”的語言轉換訓練為抓手,注重學生言語實踐,著眼“言意兩得”,可以說它是我們大家智慧的結晶。
三、展示吃力,心存疑惑
可是就是這么一份幾近完美的設計,卻還是讓我覺得力不從心,課堂教學中呈現出了諸多問題:
片段一:帶著驚險、刺激、緊張的感覺讀一讀閏土的話。
整個課堂中,“瓜地刺猹”的教學顯得拖沓,學生沒有真正地進入文本,體會瓜地刺猹的驚險、刺激,一直是以旁關者的身份在學,因此閏土的有滋有味、有聲有色地朗讀不豐滿,導致學生體會“我”對閏土生活的向往不夠深刻,讀的層次沒有提升。這是整節課的最大的一個失誤,導致下面的環節不能有效地進行。
片段二:當學生品位了少年閏土基于切身體會的聲情并茂的描述,進行了有感情朗讀訓練后,教師有感情地描述并媒體出示:
聽著閏土說“月亮地下”,我想到——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
聽著閏土說“你聽,啦啦地響了,那是猹在咬瓜了,你變捏了胡猹,輕輕地走去”,我想到——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戴銀圈,手捏一柄鋼*,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
聽著閏土說“這畜生很伶俐,反從胯下竄了”,我想到——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原本想通過教師的描述及課件的展示,讓學生明白腦海中的圖片是由于閏土的哪些描述而產生的遐想,為下面的仿寫做準備。但是事實并非如此,這一部分的鋪墊沒有起到該有的作用,從敘述轉換成畫面的過程對學生來說還是模糊不清。
片段三:當有感情朗讀并背誦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后,我直接讓學生進行仿寫:
一個介紹、一件事情就是一幅圖畫。同學們,其實不僅僅是“瓜地刺猹”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雪地捕鳥”、“海邊拾貝”、“沙地觀魚”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學著“瓜地刺猹”的樣子,選擇其中一件事情,把它轉化成一幅圖嗎?把事情的場景和動作描寫清楚。
話音剛落,學生就在下面發難了:“該怎么寫呢?”呵呵,看來這節課的最終仿寫目標沒有有效地落實,整節課自己的感覺也只是把整個教學過程給走了下來而已。可是為什么這么一節教學設計幾乎完美的課,結果卻是令人大失所望呢?
四、痛定思痛,豁然開朗
課后,張老師的一句話讓我豁然開朗,“你們知道為什么框架結構清晰,但是細節卻不飽滿嗎?那是因為你們在上課的時候只是為了走過程,為的是自己上課,怎樣使自己更出采,根本沒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我們的設計是為了如何更好的幫助學生學習,使其成為學生的腳手架……”
聽了這句話,我的心里一怔,回想起每次的試教,因為時間不夠師傅所說的話,“瓜地刺猹這部分上得拖沓了,只要讓學生體會到這件事情的驚險、刺激、緊張就可以了,為下面的比較品讀和仿寫做鋪墊……”現在想來其實是同一個意思,都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如何讓學生一步一步的進行語言形式的轉換。讓學生品位少年閏土基于切身體會的聲情并茂的描述,是為了引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在情境中親身體驗這幅畫面是如何轉換而來的,在此基礎上學生才會仿寫,把其他的三件事情轉換成畫面。而我呢,就是像張老師所說的為了走過程,為了上課而上課。如果在每個過程中,我為孩子們著想,盡量為孩子們提供學習的腳手架,那么學生就會學得輕松許多,課堂就會呈現出令一種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