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拓展四
1.默讀成語故事,借助工具書,讀懂故事講述的內容。思考:故事中哪句話解釋了“竭澤而漁”這個成語?
2.再讀故事,引導學生討論:“竭澤而漁”的策略對于當時的晉國有什么好處?從故事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這種策略存在的問題?
重點理解“雍季所說的,關系到百年大計;狐偃的策略,只是為了一時之利,我們怎么能認為一時之利要比百年大計重要呢”這句話,體會晉文公話中蘊涵的深意:不能只顧眼前利益,目光短淺,而應該目光長遠,從長計議。
3.引導學生回顧本組所學的課文,想一想:還有什么也關系到長久之計,也需要長遠規劃?從而提升成語故事的人文價值,與本組課文緊密結合起來,更好地幫助學生認識本組課文所傳達的保護環境的主題。
相關鏈接
1.故事選自《呂氏春秋·孝行覽》的《首時篇》!敖邼啥鴿O”,意思是淘干了水塘捉魚。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圖眼前利益,不作長遠打算。
昔晉文公將與楚人戰于城濮,召咎犯而問曰:“楚眾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對曰:“臣聞繁禮之君,不足于文;繁戰之君,不足于詐。君亦詐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后將無復,非長術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敗楚人于城濮。反而為賞,雍季在上。左右諫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謀也。君用其言而賞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時之務也。焉有以一時之務,先百世之利者乎?”
上述雍季所說的話中“竭澤而漁,焚藪而田”,后來就成了成語。《淮南子·本經訓》作“焚林而畋,竭澤而漁”;《淮南子·至述訓》作“涸澤而漁,焚林而獵”,比喻無止境地索取,不留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