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教學反思
選編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感受魯迅先生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導學生揣摩抓住外貌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在這堂課中,我認為有幾個方面是做的比較到位的:
(一)在教學上我努力探索“任務驅動”教學法,并堅持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實施。“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教師或者學生根據教學要求提出“任務”,以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為線索,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每個“任務”之中,學生自己或者在教師的指導下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然后進行具體的操作,教師引導學生邊學邊做完成相應的“任務”。“任務驅動”主要結構是:呈現任務--明確任務--完成任務--任務評價。說實話,我雖然這幾年一直是這么上略讀課文的,但還是在這堂課下課后才聽到吳老師說到“任務驅動”這個詞。回家后,我馬上上網查,才知道這就是“任務驅動”。這兩年我一直比較關注略讀課文的教學,因為兩年前一次異常失敗的略讀課讓我一直反思至今。在各種信息積累的過程中,我抓住了一句話“能常規的就常規,能不變的就不變”。當聽到這句話時,我感覺眼前的云霧一下就撥開了。教學本身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何必搞的那么繁瑣呢?略讀課文前面都有學習提示的,這都是編者精心安排的,我們又何必舍近求遠呢?
(二)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透課文,在學生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清課文脈絡之后,交流寫作背景,對學生理解課文能夠起到極大的幫助作用,更好地體會魯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當時情況下的特殊行為。
(三)找出文中的六次外貌描寫,主要抓住外貌描寫進行學習,層層推進,以讀代悟,讀悟結合,重點分析對魯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寫,使學生從中體會魯迅的偉大精神品質。體悟了作者的寫作方法,并引導學生將其運用到實際訓練之中,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在本次教學中,也有很多不足之處:
(一)本文詞語的感情色彩強烈,課文已對關鍵詞語作了一些批注,教學時,應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如“他微笑,默認地點了點頭,好像我心里想著要說的,他已經統統知道了一樣。”“微笑”,表現出魯迅的慈愛與安詳;“點頭”,表現出魯迅的信賴和放心;“知道”,表現魯迅的理解和關切。這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感受到魯迅關心和愛護青年的品質。
(二)文章末段的文字含蓄,學生不易理解,教師可結合時代背景,作必要地提示。
(三)魯迅離我們的學生有點遙遠,學生的理解一直處于表面層次,還不夠深入。特別是對外貌描寫的學習上,比較“干”,缺乏“圓潤”。
(四)在一些問題的設計上,沒有進行一些學習方法的回顧,過于主觀的設定了方法,限定了學生的思維。如任務一“小貼士”的設計和對略讀課文的學習方法的提示。
最后,我只想說,上一次公開課是痛苦的,但收獲是豐碩的,“磨”出來的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