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頭戰象》教學反思
五、如何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崔巒老師有一句順口溜說的是:“讀思議練重實踐,人文熏陶含其中”,通過閱讀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這篇文章還有很多的空白點需要學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戰場時“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親了又親”,“震耳欲聾”的呼喚等等,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點。于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們開始思考久久的凝望里嘎羧仿佛看見了什么?在礁石上親了又親它仿佛在說什么?在震耳欲聾的呼喚里,它仿佛在呼喚什么。這些口語表達的設計,即讓學生走進了嘎羧的內心,體會到他當時的情感,同時落實了“讀思議練重實踐”這一句話。
當然在這一課的教學中還是存在著一些不足。比如:教師的引導太多,束縛了學生。學生的思維還沒有被老師積極、有效的調動起來。教師的語言還不夠凝練、準確。我想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最后一頭戰象》教學反思
下課了,但我還深深的沉醉在嘎羧那重情重義的影子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學生初步學習課文后毫不含糊的體會出了嘎羧重情重義的品質,圍繞這個重點,我先讓學生讀一讀,畫一畫,找出相關的句子,談談自己的感受。和學生探討的過程中,我不斷地引導學生走進嘎羧,走進文中的每一個人比如作者、波農丁,透過這些深情的文字感受文字背后的東西,收獲著幸福和感動。
“他站在江邊的卵石上……發出了震耳欲聾的吼聲。”
師:站在嘎羧的角度,想一想為什么久久凝望江面?
生:這江面是我曾經拋灑熱血的地方,留下了太多的回憶,如今要離開了,真舍不得!
生:這是我曾經拼殺的戰場啊!可惜以后再也沒有機會了!
師:為什么親了又親龜形礁石?
生:這是曾經救過我的礁石啊,多么親切,可惜以后我再也回不來了。
師:為什么向著朝陽吼叫?
生:有著這么多的不舍,可我又能怎么辦呢?無奈的吼叫!
生:憤怒的吼叫!為什么要讓我離開這個世界。
生:激動的吼叫!我那親愛的戰友們啊,我馬上就能和你們在一起了,等著我吧!
……
帶著依戀,帶著憧憬,嘎羧走向了遠方,但它重情重義的形象又一次躍然紙上。和學生一起感受了嘎羧自掘墳墓,悄然去世的無限悲傷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師:這么重情重義的嘎羧永遠離開了深愛著它的我們,但它會永遠活在我們的心里。此時此刻,看到它一點一點沉下去的背影,你的眼前會出現哪些場面?
生: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場面。
(師生一起有感情朗讀“它們用象鼻劈敵,用象蹄踩敵……勢不可當。”)
生:和鄉親們和諧相處的場面。
(師生一起有感情朗讀“鄉親們幫他治好傷……西家喝桶泉水。”)
生:和鄉親們深情告別的場面。
(師生一起有感情朗讀“許多人泣不成聲……走了三圈。”)
生:回望江面的場面。
(師生一起有感情朗讀“他站在將變得卵石上……發出了震耳欲聾的吼聲。”)
生:自掘墳墓的場面。
……
師:是啊,這樣一頭重情重義的戰象,讓我們又一次接受了關于真情、關于愛的洗禮,他會永遠陪伴在我們的身邊,它的故事會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因為“他死了……躺在了一起。”
(男生、女生、齊讀三次讀結尾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