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頭戰象》教學案例
《最后一頭戰象》是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通過記敘曾經在抗日戰場中幸存下來的最后一頭戰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重披象鞍來到打洛江緬懷往事、憑吊戰場,最后和戰友共埋一起的事。寫出了戰象的忠誠、重情義。整篇文章寫得非常感人,多處句子都引人入勝,讓人回味無窮。教學本課,我主要讓學生通過設身處地的想象,體會戰象的品質。
案例:
師:和全寨的人告別后,戰象在一片唏噓聲中上路了,它來到了曾經的戰場——打洛江畔。在打洛江畔,它對著一塊龜形礁石親了又親,久久不舍得離開。想一想,打洛江的一景一物那么多,它為什么對這塊龜形礁石情有獨鐘,親了又親呢?
生:可能這塊龜形礁石是當時戰象受傷后躺的地方。
生:對,可能就是因為這塊顯眼的碓石,人們才發現它沒死,才救了它。
生:可能這塊礁石是它最親密的伙伴受傷死亡的地方。
生:可能這塊礁石當時替他擋過子彈,戰象以此表示懷念、報恩。
生:可能這塊礁石重燃它的生命之花,給了它第二次生命。
師:同學們的想像力可真豐富,看來這塊龜形礁石真是一塊不平凡的礁石。那它對著朝陽吼叫什么呢?
生:它可能在叫:“兄弟們啊,以前這條溪流充滿硝煙、充滿戰爭。現在它確異常美麗。我們馬上就要見面了,見面后我會告訴你們現在鄉親們的生活是多么美好。”
生:可能在叫:“親愛的戰友們,我們分別已有二十多年了,我是多么想念你們啊。我馬上就和你們相逢了。”
生:可能會叫:“我親愛的戰友,二十多年了,你們是否想念我?沒關系,過不了多久,我就會和你們相逢。”
……
師:嘎羧終于為自己挖好了墳墓,墳墓里它側著臉,鼻子盤在腿彎,一只眼睛睜得老大,凝望著天空。同學們,在臨終之前戰象會看到些什么?
生:它會看到戰友們的一張張面孔。
生:會看到當時打仗時的情景。
生:可能看到同伴們正在天堂向它招手。
生:可能看到和它朝夕相處二十多年的村民和飼養它的波農丁。
生:它可能看到黎明的曙光。
反思: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必須從小處著眼,從細微處入手,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小細節蘊藏大教育。”今后,我會繼續在語文課上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用心想、大膽說,使語文課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為學生拓展一片更為廣闊的思維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