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鷗》教學雜談
【重慶市萬州區沙河小學 陳學毅】〖周家壩片區小語課堂教學展示活動簡述·比用語,比章法,品出味,悟出效〗
所謂“比用語”是指對文章精典語言,從煉字煉詞的角度品味語言的精妙,教師有意識地將入選課文的精妙語言推到學生面前,通過增刪補換和原文對比,顯出優劣,懂得這樣運用語言的所以然。所謂“比章法”是指在領悟文本思想、情感、價值的基礎上,從作者的認識、思想、情感出發,教師提供幾種開頭、結尾、思路與作者開頭、結尾、思路比較,或讓學生另加題目與作者題目比較,或讓學生自己設計寫作思路、開頭、結尾與作者比較,或讓學生與作者寫法較真,提出批判性意見……在作者的思想、情感、價值觀與語言形式、結構的比較觀照,品評欣賞中分出優劣,從中學到布局謀篇之策。“品出味”是在“比用語”“比章法”的過程中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怎么個豐富,怎么個優美,怎么個生動,怎么個形象,怎么個有特點,怎么個有魅力,要有感覺,有心得。如學完《老人與海鷗》后,把《老人與海鷗》換成《海鷗與老人》體會作者題目的精妙。把課文前半部分與后半部分交換體會布局謀篇的精妙。
【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水田壩小學 王玉玲】
〖加強朗讀訓練,培養學生朗讀能力·教給朗讀方法〗
朗讀注于目,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是一種復雜的心智活動。它有助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記憶;有助于促進語言表達能力;有助于想象、鑒賞能力的發展。朗讀訓練是否扎實有效,是閱讀教學能否取得成功的主要標志。
現有教材,有部分教師對朗讀訓練或重視不夠,或訓練無法,效果不佳。主要表現在:
1、講多讀少。教師生怕學生弄不懂,絞盡腦汁設計一個又一個問題,以啟示學生思維,讀的時間被擠占。
2、教師不敢大膽放手讓學生讀,生怕學生讀占了時間,無時間講。
3、淡化范讀。平時上課范讀成了被遺忘的角落,觀摩課上,教師范讀被錄音所代替,因而失去了教師用范讀指導朗讀時的直觀作用,學生不能盡快掌握朗讀技巧。
4、流于形式。在講讀每節或每段課文前后,機械地無目的地朗讀一遍,形式單調,走走過場,收不到訓練效果。
如何加強朗讀訓練呢?我認為可從以下方面進行。
這是培養朗讀能力的關鍵,讀一個句子、一段話,或一篇文章,首先要求讀得正確,用普通話讀,讀得清楚、響亮,不唱讀,不丟字、不添字;其次要求讀得流利不重復;再次教給朗讀技巧,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
如讀《老人與海鷗》一文,老人介紹海鷗的內容,應讀得親切,充滿喜愛之情;海鷗到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連聲鳴叫”“肅立不動”“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等句子,引導學生朗讀感悟,從海鷗的動作中體會海鷗對老人的深厚情義。《跑進家來的松鼠》一文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抓住文中描寫松鼠動作靈活、討人喜歡的語句,讓學生感受松鼠的可愛;另一方面,文中爸爸的話和作者的議論從側面反映了作者一家人對松鼠的喜愛,也應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從而使全體學生有效地掌握朗讀方法。
【黑龍江省黑河市幸福中心學校 劉麗云】
〖閱讀教學之小議〗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教師要十分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積極倡導個性化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