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心木 教學設計
課文解讀
《桃花心木》是中國臺灣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課文借給樹苗澆水的事情,介紹了種樹人“讓樹木自己學會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由此說明在艱苦環境中經受生活考驗、克服依賴性對人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在寫作方法上特點鮮明:通過描寫大自然中桃花心木這種植物的特點,抒發作者的真摯情感。表明積極的人生態度、高遠的生活志向和獨特的價值取向。飽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設計思路
“文以載道。”入選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常常通過對某一事、某一物的敘述與描寫,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對小學生而言,學習這類文章是有一定難度的:(1)小學生擅長的是形象思維,對抽象、深奧的道理較難領會;(2)由于人生閱歷有限,文中所表之情、之理。有待年幼的孩子用一生的經歷去解讀。“閱讀的心理過程,是形象思維、邏輯思維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過程。”教學此類文章,可采取如下操作策略,幫助學生理解內容、領悟哲理:(1)從物入手,把握特點(出發點);(2)還原形象,心理體驗(著力點);(3)聯系生活,感悟人生(落腳點)。
教學目標
1.會寫本課6個生字,抄寫對自己有啟發的語句。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3.抓住重點句段,聯系生活實際,領悟文章蘊含的道理。
4.體會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難點 種樹人的話和“我”從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物,感知特別的“桃花心木”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交流相關資料(文字、圖片),了解桃花心木。
提問:能用文中的詞語來形容桃花心木嗎?(樹形優美、高大筆直、優雅自在、生機勃勃……)長成的桃花心木有多高,書上寫到了嗎?(與屋頂一般高)
[設計意圖:由于生活經驗有限,加之地域限制,學生對課文中所描寫的桃花心木,大都知之甚少。通過展示圖片資料,學生對桃花心木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拉近學生與文本間的距離,激發學習興趣。]
(二)整體感知,感悟特別的“種樹”
1.瀏覽課文,整體感知。
同學們一定想了解,如此高大筆直、優雅自在、充滿勃勃生機的桃花心木,是怎樣由一棵僅及膝蓋的小樹苗漸漸長成的呢?其中需要經歷怎樣的一個過程?又給我們哪些啟示呢?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想一想課文圍繞桃花心木講了一件什么事,能不能用一個詞語概括。(板書:種樹)
2.默讀課文.了解“種樹”。
種樹人是怎樣種樹的?請默讀課文,勾畫出寫種樹的有關句子,放聲讀一讀。
課件出示:
“他來的并沒有規律,有時隔三天,有時隔五天。有時十幾天才來一次;澆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時澆得多,有時澆得少。”
“他有時早上來,有時下午來,時間也不一定。”
(教師引讀,學生跟讀)從這幾個“有時”中,你體會到什么?
的確,這是一種特別的、甚至讓人覺得奇怪的種樹方式。讀到這里,你心里一定產生了這樣或那樣的猜想或疑問。同學們,如果此時種樹人就在你面前,你想問他什么?
3.有感情地朗讀—11段。要求:想象當時的情景,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