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應慎用合作學習──《匆匆》教學案例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這是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與核心要素,旨在以學習方式的轉變帶動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這是“以人為本”,注重挖掘人本身的學習潛能,促進可持續發展的一種真誠期盼。隨著新課程的進一步深化,我們欣喜地看到,教師們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認真地按照“課標”精神引領自己的課堂,使課堂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生機。
欣喜之余,我們不禁又發現了,在課堂表面熱鬧活躍的背后,形式重于內容的現象并不乏見,特別是合作學習的運用方面,不管是哪門課程,均在不加甄別地使用。似乎沒有用上合作學習這一環節,就不是新課程意識下的課堂。于是乎,合作學習成了每堂課必備的“特色菜”。君不見,課伊始,教師早將學生的座位排成了 “合作型”狀,課堂上“四人小組合作合作”的聲音不絕于耳,在課后留的作業設置上,讓幾個同學合作完成的“時髦”作業也屢見不鮮。合作學習成了當下課堂的 “統一標簽”。特別是每回聽課時,看到四張桌子合并,六個人一組,坐在旁邊的那兩位同學,側身坐也不是,正身坐也不是,苦了學生,也別扭了我們聽課的教師,真不懂執教者的心里作何感想。難道這樣的“排排座”,課堂上的“嘰嘰喳喳”,幾下子的“交頭接耳”就是新課程所倡導的“合作學習”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合作學習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遭遇到了誤區,請看下面的教例:
一位青年教師在教學朱自清的《匆匆》一文時,有如下的一個教學片段:
師: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在讀懂的地方寫感受,并有感情地讀讀,讀不懂的地方做記號,在小組里交流。請學習小組的組長作記錄,能解決的組內解決,不能解決的,待會兒全班交流,同學們開始吧。
生:(默讀課文,圈圈畫畫注注,組長記錄組員不理解的地方。)
師(拍拍手,示意停止活動):同學們,我們交流吧,哪個組先來?
生1:我讀懂的句子是“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我認為,這句話是作者在為光陰的流逝而惋惜和感嘆。
師:喔,說得真好!(點擊課件,屏幕上出現該生讀的這句話。)好,下面全班齊讀這句話吧!
生:(齊讀,沒有感情可言。)
師:還有誰想交流?
生2:我讀懂的是“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作者用擬人的手法,告訴我們時光匆匆。
生3:我讀懂的是“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他們告訴我,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流走了。
師:說得真好,請大家讀這一句。
生:(齊讀)。
師:請同學們合作一下,我給大家一分鐘的時間,結合身邊的實際,說說時間是怎么流失的,最好能照課文中的句式。
生:(合作學習)。
(一分鐘后,師示意學生發言。)
生4:學習的時候,時間從勤奮中流過,玩耍時,時間從懶惰里過去。
生5:看電視的時候,時間從電視機前過去,睡覺時,日子從夢里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