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冊《匆匆》的教案設計
這一環節的設計,提高學生的讀書能力,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并在小組的合作探究中學習。
四、課文的整體梳理,重點句子的學習
1、師:作者在文章中感嘆,“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
誰知道作者為什么會發出這樣的感嘆呢?用書本的句子或自己的語言解析。(板書:一去不復返)
a、賞讀第一段“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
第一句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那幾個連續的問句有什么作用?用自己的方式將句子的意蘊讀出來。
師:作者用排比的方法突出時間的一去不復返的特點,用一串的追問表示時間流逝而無法留住它的無奈和對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戀。
根據老師的提示,現在誰能背誦第一自然段?
【設計意圖:讓學生即時背誦,強化記憶。有講解做引導,有理解做基礎,再加上時間的限制,競爭的氛圍,往往更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b、第二段課文質疑“在默默里算著……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
讓學生找問題,提出問題讓其他的同學回答,教師適時引導問題要點(八千多日子指的是什么?為什么會“頭涔涔,淚潸潸”?這些詞隱含作者什么樣的感情?“溜”字你體會到什么? 作者把什么比作“針尖上一滴水”?)
指導朗讀:過去的日子無聲無息地走了,作者有著無限感慨之情。讓我們讀出這種感慨和留戀。把重點的詞讀慢一點,重一點。
【注意:重視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向問題的重點靠攏,注意答案的生成,而不是一味的照事先設計好的答案死搬硬套。】
c、第三段課文“——洗手的時候……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
這段話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作者是怎樣描述時間的來去匆匆?結合自己的實際說說“日子”是怎樣在不經意間溜走的?選擇你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這段話,將蘊含的情感讀出來。仿照這樣的句子說幾句話(在_____時候,時光又______溜走了)
師:作者使用了排比句,把時間擬人化“跨、飛、溜、閃”,寫出了一天的時間是怎樣很快的從身邊“溜走”的。作者通過生活具體的小事情“吃飯、洗手、睡覺、沉默”等,賦予時間以生命,十分生動具體的描寫出了時間是怎樣一點一滴在不知不覺中從我們身邊流逝的。
【設計理念:學語文要舉一反三,學生學語文,要先學會模仿,模仿本身也是一種創造。利用句子的仿造,既可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拓展思維,同時還可以提高口頭表達和寫作能力。】
d、讀寫結合,第四段課文“在逃去如飛的日子里……走這一遭?”
師:面對“逃去如飛”的時光,作者不禁想到“在千門萬戶的世界里”的自己能做些什么,于是一連串的問題傾瀉筆端。誰自愿來讀這一段話,別的同學認真聽,評價一下他讀得好不好。
這段話有幾個問號?(六個)我們應該帶著什么樣的語氣讀問句?師生問答式讀課文。讓學生回答朱自清先生有沒有白白走一遭,聯系其身平事跡談談。
寫話:在逝去如飛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________, 我能做______________, 我還能做_____________。
過去的日子如___________, 被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 被__________。
e、這樣的句子收結全文,有什么效果?
前后呼喚,以問句結尾留下讀者探尋的空間,意猶未盡。
(讓學生說出自己獨特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