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節
多數的鋪戶在初六開張,又放鞭炮,從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聲不絕。雖然開了張,可是除了賣吃食與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鋪子,大家并不很忙,鋪中的伙計們還可以輪流著去逛廟,逛天橋,和聽戲。
元宵(湯圓)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節(從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熱鬧的,可是沒有月光;元宵節呢,恰好是明月當空。元旦是體面的,家家門前貼著鮮紅的春聯,人們穿著新衣裳,可是它還不夠美。元宵節,處處懸燈結彩,整條的大街像是辦喜事,火熾而美麗。有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繪全部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這,在當年,也就是一種廣告:燈一懸起,任何人都可以進到鋪中參觀;晚間燈中都點上燭,觀者就更多。這廣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燈節還要作一批雜拌兒生意,所以每每獨出心裁的,制成各樣的冰燈,或用麥苗作成一兩條碧綠的長龍,把顧客招來。
除了懸燈,廣場上還放花盒。在城隍廟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來。公園里放起天燈,像巨星似的飛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來踏月,看燈,看焰火;街上的人擁擠不動。在舊社會里,女人們輕易不出門,她們可以在燈節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們買各種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氣,在家中也照樣能有聲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燈:走馬燈——原始的電影——宮燈,各形各色的紙燈,還有紗燈,里面有小鈴,到時候就叮叮的響。大家還必須吃湯圓呀。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學生該去上學,大人又去照常作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結束了。臘月和正月,在農村社會里正是大家最閑在的時候,而豬牛羊等也正長成,所以大家要殺豬宰羊,酬慰一年的辛苦。過了燈節,天氣轉暖,大家就又去忙著干活了。北京雖是城市,可是它也跟著農村社會一齊過年,而且過得分外熱鬧。
在舊社會里,過年是與迷信分不開的。臘八粥,關東糖,除夕的餃子,都須先去供佛,而后人們再享用。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財神,吃元寶湯(餛飩),而且有的人要到財神廟去借紙元寶,搶燒頭股香。正月初八要給老人們順星,祈壽。因此,那時候最大的一筆浪費是買香蠟紙馬的錢。現在,大家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這筆開銷,用到有用的地方去。特別值得提到的是現在的兒童只快活的過年,而不受那迷信的熏染,他們只有快樂,而沒有恐懼——怕神怕鬼。也許,現在過年沒有以前那么熱鬧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以前,人們過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現在是大家勞動終歲,大家也應當快樂的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