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設計及反思
二、指導理解第二部分
(一)請孩子們快速瀏覽課文用線勾出表現小女孩最終命運的句子。(生瀏覽勾畫)
抽生交流
第二天清晨,這個小女孩坐在墻角里,兩腮通紅,嘴上帶著微笑。她死了,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了。
生自由讀,說說你體會到了什么?(預設:小女孩死得悲慘。她在幸福中死去。)讓生帶著自己的體會來讀一讀這句話。
(二)、生說到幸福,師:她曾感受到哪些幸福呢?請孩子們默讀5-11自然段,看看小女孩幾次擦燃火柴?、在火柴發出的亮光里,每次她都看到了什么?她體會到了怎樣的幸福?
(生默讀課文,師巡視指導)
抽生匯報。小女孩幾次擦燃火柴?
(三)重點指導第一次:
1.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什么?(生說:火爐)師板書:火爐。
2.她體會到了怎樣的幸福?(生說句子)師出示句子:“她把小手攏在火焰上,……多么舒服呀!”生自讀,說說你體會到什么?帶著這種體會來讀一讀。
師引讀,讓生在朗讀中體會溫暖帶給小女孩的幸福。
(四)略處理后三次擦燃火柴。教學流程為:說看到了什么?體會到了怎樣的幸福,再在讀中感悟小女孩在幻覺中一次次體會到的幸福。師相機板書:烤鵝、圣誕樹、奶奶、
(五)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看到了多么美好的東西呀,當她把一大把火柴都擦燃時,又看到了什么?(當生答到和奶奶一起飛走了。)示句子: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生自讀后,說體會后感情朗讀。
小結:是呀,小女孩一次次地擦燃火柴,一次次地看到了自己所向往的東西,感受到了快樂與幸福。所以,(師引)第二天清晨,人們看到這個小女孩坐在墻角里,(生接讀)兩腮通紅,嘴上帶著微笑。
(六)從這微笑中,我們分明感受到她曾經是多么快樂與幸福呀。(示句子: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她多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么幸福,跟著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生讀。
三、回顧小女孩是不是真的幸福
(一)可是她真的得到幸福了嗎?(生答沒有)從“她死了,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了。”這句話理解小女孩死了。對于一個無法活下來的人,是談不上得到幸福的。可是因為特殊的背景,對小女孩來說死就是幸福。(引導學生聯系前文和時代背景來理解她不可能得到幸福。)
(二)聯想到自己的生活,想象:假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中間,你會說些什么?把想說的話寫下來。
(師根據學生回答評價)小結:作者寫這篇文章就是要表達自己對小女孩的同情和對當時黑暗社會的不滿與憤怒。
板書設計:
19賣火柴的小女孩
現實 幻覺 賣火柴
冷 —— 暖和的火爐
餓 —— 噴香的烤鵝 小女孩 擦火柴
無歡樂——美麗的圣誕樹
無疼愛——慈愛的奶奶 死去
無幸福——快樂的飛走
安徒生:對窮人的同情
教后反思:
《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是“世界童話之王”安徒生的杰作之一。作者通過這個童話故事,表達了他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課文的重點是講這個小女孩在又冷又餓的情況下,為了暖和暖和快要凍僵的身體,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并從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種種幻象。而這些幻象又恰恰與她饑寒交迫的現實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教學這篇課文,我引導學生逐層深入,品讀并理解課文,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一、作者與寫作背景簡介,奠定學文的感情基調。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導入部分我相機介紹安徒生的資料及創作《賣火柴的小女孩》的背景,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搜集并處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時激發學生深入學文的探究意識。二、自主朗讀,圖文結合渲染氣氛。依據《語文課程標準》中“尊重學生,張揚個性,把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讓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新理念,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書,讓他們從文中感受深的句、段,談自己的體會。為了能夠讓這些在幸福中生長的孩子們領悟到作者這種基于現實合理想象的表達方法,我實施了這樣的教學方案:讓學生抓住重點,讀議結合,落實目標。我先是讓學生精讀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這一自然段,了解作者在這一段中的寫法以及小女孩的心理變化,讀出感情來,并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進行相互交流。如此實施,效果甚好。孩子們在讀中議,議中讀,懂得抓住“這是一道奇異的火光!”這一重點句子來討論,先是提出了:“為什么說‘這是一道奇異的火光’?”然后又提出了:“作者為什么不寫小女孩就在暖烘烘的火爐邊度過那美好的夜晚,而要那么殘酷地寫出火柴滅了,火爐不見了?”孩子們通過交流,不僅理解了:是因為小女孩在火柴光里看到了美好的幻象,所以才說這火光是奇異的;還了解了作者這樣對比寫是為了突出小女孩的悲慘遭遇;同時懂得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接著我再讓學生以此方法學習小女孩其他四次擦燃火柴的段落,這樣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教起來簡單,學生學起來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