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成長足跡”為例談綜合性學習教學
二、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切實提高合作的實效性
綜合性學習課程的開放性決定了學生在活動中必須學會合作,那么如何切實提高合作的實效性呢?學生水平參差不齊,認識能力有高有低,通過交流,學生可以互相啟發、互相補充、互相提升。在制作“成長記錄冊”的活動中,學生不僅要把搜集的資料進行篩選整合,還要做到圖文并茂,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有序地分工,而且還要充分地合作。因此,我首先對各個小組長進行全面的訓練,以便充分地發揮他們在組內的帶動和指導作用。例如,怎樣帶領組員有序地進行分工、搜集資料、開展活動。此外,教師還應密切關注各個小組活動的進展情況,促進小組之間互助互動,并且適當地采取獎勵措施,做到生生合作,小組和小組之間也有合作互助,真正提高合作的實效性。
在學生的合作交流中,常常會產生不同的見解,對此,教師應允許學生保留各自的看法并各抒己見。因為求同存異也是一種合作,充分的討論爭辯會讓完全不同或部分不同的觀點在碰撞中產生智慧的火花,從而使學生從中受到啟發,思路得到拓展,認識得以深入,這是合作的一種質的提升。例如,在給照片加小標題這一語文味十足的活動交流中,學生基于不同的體驗,從不同的角度,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則在其間有機地進行情感的價值觀引導,促其獨特感受的生發,使學生的個性在合作中得到了張揚。
三、強調探究,引導學生創造提升
探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主提出問題,選擇探究的策略,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利用多種渠道搜集信息,應用各種材料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
在本次活動中,教師應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利用多種途徑查找、搜集資料,并能對資料進行簡單處理加工。在搜集資料之前,我注重對學生搜集資料的方法進行引導,例如,拍照、做筆記、剪貼、采訪錄音等,因為這些方式的運用著眼于學生探究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學生的探究熱情因此較大程度地得以激發。在資料的歸類整理階段,我注重組織學生進行針對性較強的討論和交流。例如,“教誨深深──評語組”把他們搜集到的許多紛繁復雜的資料和大家交流,尋求大家的幫助:怎樣做才能對這些資料進行整理?學生們紛紛出主意,有的說可以先分類再篩選,可以按時間分類,可以根據評語的褒貶來分類,可以根據不同老師給不同學生的評語來分類等,大家根據自己的需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篩選。交流中反饋的信息使學生不同程度地受到啟發,促進他們不斷地調整和改變自己的活動計劃和策略,這也是一種自主探究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力、探究的精神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和提升。
以下教學實錄呈現的是一堂階段性交流指導課:在前階段“同學情深”“集體榮譽”活動收獲的基礎上,以“師恩難忘”這個板塊過程性交流活動為切入點,將課內外的學習與活動穿插,指導學生就活動中的收獲和新生成的問題進行交流、匯報、探討和互相啟發,分享經驗,共同為本欄目的制作出謀劃策。
1.談話導入,明確主題。
同學們,這段時間為了制作好我們的成長記錄冊,大家都積極地活動開了。前兩節課,我們就“同學情深”“集體榮譽”兩個欄目進行了交流討論,這兩天大家又進行“師恩難忘”材料的搜集活動。今天我們就一起商量商量怎樣把這個欄目制作得更好,讓我們繼續踏著成長的足跡,去感受濃濃的師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