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母親》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以讀為主,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將學生完全浸潤在文本的語言文字之中,盡情地觸摸作者的心跳,聆聽作者的心聲,感受作者對祖國、對母親的深摯的思念之情。讓學生在朗讀感悟中,提高語言的感受力,豐富語言的積累,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力求實現“訓練與感悟并重,工具和人文共振”。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理解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
3.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體會作者對祖國、對母親的深摯的思念之情。
【課前準備】
⒈教師準備:教學課件
⒉學生準備:收集與課文有關的資料,了解課文的寫作背景。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重、難點】
1.在讀懂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2.學習、掌握文本真實自然的描寫方式,感受文本樸實的語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喚起閱讀期待
1.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首詩——課件出示余光中的《鄉愁》。
2.教師聲情并茂地配樂朗誦。
聽了老師的朗誦,你的眼前浮現出哪些畫面,從這一幅幅畫面中,你感受到什么?
3.是啊,這首詩寫出了中國臺灣人民的心聲,也道出了無數海外游子的心聲——身處異鄉,思念親人,思念祖國,渴望早日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海外游子傾吐心聲的課文——《懷念母親》。
4.板書課題,朗讀課題。
[設計意圖:余光中的《鄉愁》語言質樸,動人心弦。以此導入新課,易于激起學生情感的波瀾,激發學生探究文本的欲望。同時,也為學生朗讀文本作好了情感的鋪墊。]
二、聽課文錄音,初步感知文本
1.播放課文錄音,師生凝神靜聽。
2.交流:聽了課文錄音,你知道了些什么?
(在自主交流的基礎上,讓學生明確作者懷念的“母親”,一是生身母親,一是祖國母親。)
[設計意圖:《懷念母親》一文感人至深,課文錄音如泣如訴,再加上音樂的渲染,使得情、境共生。“凝神靜聽”給師生帶來的必然是心靈的震撼和靈魂的洗禮,文本會像磁石一樣深深地吸引著每一個孩子的心。]
3.師生共同交流作者的情況和寫作的背景。
季羨林,語言學家、文學家、佛學家、翻譯家、散文家。1911年出生于山東臨清縣,季羨林6歲時被送到濟南叔叔家開始讀私塾,9歲開始學英語,12歲讀《左傳》、《戰國策》、《史記》,15歲學德語,17歲開始發表小說,19歲發表翻譯作品,24歲赴德國留學。1935年畢業于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5年至1945年留學德國,獲哥廷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任北京大學教授,為終身教授。他從讀高中時開始創作散文,幾十年筆耕不輟,至今已出版散文集20余本,150萬字以上。
季羨林家境貧困,小時候整天跟隨著母親跑前跑后,一有問題便問個沒完沒了,母親總是耐心地回答,在與母親共同生活的6年中,母親總是把家中最罕見的白面餅子給季羨林吃,而自己一生都以難以下咽的高粱餅子為伴。季羨材曾暗下決心,自己大學畢業后,有了工作,就立刻迎養母親。可是,沒等他大學畢業,母親便永遠地去了,這使他感到悔恨萬分,季羨林一生寫過許許多多懷念母親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