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母親》教學設計
教材簡析:
《懷念母親》是新課標實驗版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祖國在我心中”的一篇精讀課文,是季羨林先生所寫。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的深深眷戀。
教學目標:
1.借助字理理解“頻”的意思,在語言環境中理解“頻來入夢”的意思。
2.感受課文樸實的語言中所蘊含的復雜的思母與思國之情。
3.體會“凄涼、甜蜜”等關鍵詞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失去母親后的悔恨以及對祖國的思念之情,激發愛國之情。
教學重點:作者對兩位母親所懷著的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
教學難點:學生對作者情感的深刻體會。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猜猜他是誰?
2、簡介季羨林。
3、提起季羨林,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他頭上的光環,然而,他的內心深處卻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情愫,這節課,就讓我們走進他,了解他。(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自由默讀課文,想一想:
母親指的是誰?
作者對母親懷著怎樣的情感?
三、品讀課文。
(一)抓課文主線。
師:母親去世后,季老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直到許多年后,母親還常常出現在夢中;留學德國,故國母親的一草一木也會浮上心頭。請從課文中勾出描寫這個意思的幾句話。
1、會讀書的同學,可以把一段話讀成一個詞。(頻來入夢)
2、板書并指導書寫“頻”。
3、會讀書的同學,又可以把一個詞讀成一句話。
(二)品讀思母之情
1、利用課文中的留白,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學習11月18日的日記,了解觸景生情的寫作方法。
2、利用資料補白,體會季母對季老的愛,從而感受季老對母親的愛。
3、學習第二自然段,利用音樂渲染,教師引讀:“我六歲離開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間曾回故鄉兩次,都是奔喪,只在母親身邊待了幾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讀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母親棄養,只活了四十多歲。”一生接讀;
師引讀:“我曾暗暗下定了決心,立下誓愿,一旦大學畢業,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養母親。然而沒等到我大學畢業,母親就離開我走了,永永遠遠地走了。”女生齊讀;
師再引讀:“當我趕回家中,看到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全班齊讀。
(三)品讀思國之情。
1、自由朗讀季老的其余幾篇日記,想一想祖國母親頻來入夢的原因。
2、默讀11月16日的日記,完成想象說話:
因為季老想到 ,所以覺得有點凄涼。
因為季老想到 ,仿佛覺得 ,所以覺得這凄涼是甜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