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母親》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1、準確認讀課文中的生字詞,在語言環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詞語能運用。
2、感受課文樸實的語言中所含的復雜的思母與思國之情。
3、揣摩重點語句,感受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之情。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感受課文樸實的語言中所含的復雜的思母與思國之情。
【教學難點】學生對作者情感的深刻體驗。
【教學過程】
一、讀題導入
讀題導入: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懷念母親》,請一個同學來讀一下課題。
走近季羨林:我們提起季羨林,看到更多的是他頭上的光環,然而,當我們走進作者的內心深處,你們會發現作者心中有一個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說:我這永久的悔就是: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
這悔、這恨就從失去母親開始──
二、失母之痛──讀
指名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看看有沒有你不懂的詞。
請同學們自己小聲地讀一讀這段文字,看看這一段中讓你感受最深的一點是什么?
請同學們再來讀讀這一段,這次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同學們自己讀了,也聽別人讀了,相信同學們一定從內心走近了季羨林,現在你們能不能把這長長的一段文字讀成一個字?
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談,可以是“悔”,可以是“痛”,課文中為一“恨”字,這是怎樣的恨?悔恨他恨什么?
請你再仔細讀讀課文,看看從哪些地方你看到了這個“恨”字?
學生任意談自己的理解與感受:
重點理解: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
我真想隨母親于地下。
我六歲離開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
補充資料深入理解。
資料補充:
資料一:我暗暗地下定了決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學畢業,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養母親;然而……──季羨林《賦得永久的悔》。
資料二: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個黑棺材,母親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季羨林《寸草心──我的母親》。
學生讀資料,深入理解作者的失母之痛。
此刻,相信同學們一定能讀懂這一段更為痛苦的文字:
課件出示《賦得永久的悔》片段:
“當我從北平趕回濟南,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么名譽,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
過渡:作者是那樣懷念母親,數十年如一日。歲那年,作者離開祖國,來到了德國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離,并不能割斷心中的懷念,相反,這懷念又增添了分量。
兩個“不知道為什么”,作者所不知道的,一定是同學們想知道的,請你讀讀下面的幾則日記,相信你一定能從其中找到一些答案。
三、讀日記,解思母之情
1、異國思鄉──品“糊”字:
日記:
夜靜極了,沒有一絲風,更沒有一絲聲響,我的心是否也跟著這夜晚靜了下來?
作者的心活動起來,他的心會怎樣活動呢?他的心都會回到哪里,都會看到什么呢?
體會一個“糊”字。
為什么作者說這是凄涼的但又是甜蜜的?
凄涼是因為什么?(遠離故土、缺少朋友、衣食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