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鶴梁的沉浮 課文
涪陵白鶴梁的石魚還能浮出水面嗎?三峽工程開工以后,人們就一直關心著這個問題。白鶴梁是一座天然石梁,位于靠近涪陵長江南岸的大江中,是一個長約1600米、寬15米的袖珍小島,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長江水枯的時候,才露出水面。三峽大壩蓄水后,它就沉入了100多米的水底,再也不能露出水面了。
古人認為,冬天長江的水位回落到一定位置時,第二年一定是個風調雨順的豐收年,于是人們就用“刻石魚”的方法記錄長江枯水水位。這一做法從唐朝延續至近代,每當石魚露出,就成為一件盛事,人們在長江上聚會,在白鶴梁上刻石記載,文人墨客也賦詩填詞。
歲月相積,白鶴梁刻上了十幾尾石魚,題刻170多段,計3萬余字。與水文有關的題刻100多處,記載了唐代之后共千余年間的70多個枯水年份。白鶴梁題刻是世界江河水文的最早記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石梁上還刻有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白鶴、彌勒佛以及風格不同、甚為寶貴的歷代文人的詩文、書法和繪畫作品,因此,白鶴梁又被稱為“中國書法繪畫藝術的水下博物館”。1988年國務院將白鶴梁題刻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白鶴梁一定要保護,這樣的共識不難達成,但困難的是如何保護。
第一個保護方案是水下博物館方案。它的基本思路是在白鶴梁題刻段上面建一個橢圓形的密封罩體,罩體兩端各開一個隧道通到岸上,人們可以通過隧道進行維護和參觀。這個設想的長處是方便人們參觀,但白鶴梁會長年暴露在空氣中,不利于保護,并且要建一個能頂住30米水壓的巨大密封罩體,工程難度大、花費高。因此這個方案被否定了。
第二個方案是岸上博物館方案。它的基本思路是讓白鶴梁淹沒水下,自然保護。在岸上建立博物館,復制白鶴梁題刻陳列其中。這個方案簡單可行,所需資金相對也少。但復制品 的價值,怎能和白鶴梁本體相提并論!
苦苦尋覓中誕生了第三個方案。這個方案充滿想象:運用現代技術,對白鶴梁進行修復和加固,讓它能在江底長久留存;而在白鶴梁近旁高處選擇一個地點,把原樣復制的白鶴梁碑林放置其上。這個方案的設計者期望當三峽工程完成之后,在三峽庫區依然可以重現白鶴梁隨水隱現的自然景觀。
此后的兩年里,再沒人提出比這個方案更埋想的新方案了。經過反復的論證和實驗,至2000年末,一部分設計書已經做了出來。國家文物局決定召開專家評審會,邀請工程院院士葛修潤擔任專家評審組組長。
評審會前,葛修潤從上海出差到北京,特意去了一趟國家文物局,了解這個方案。他快速地翻閱著資料,大腦也在快速地轉動。看完,他抬起頭來,正碰上國家文物局同志期待的目光。
他說:“我認為這個方案也不理想。”
“為什么?”國家文物局的同志顯然沒想到。
“因為這個方案,也是把文物淤埋掉?”
“那您有什么辦法使文物不被淤埋掉呢?”
“我想我有辦法改變這個狀態。”
葛修潤想了約五分鐘。這五分鐘里,他調動了一生積累的豐厚的力學知識。一個設想浮出了腦海:“我們可以運用‘無壓容器’的原理,把白鶴梁本體在水下保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