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鶴梁的沉浮 課文
他講了自己的設想,國家文物局的同志聽了半信半疑。
告辭時,他說:“請把這些資料借給我,我要再看看。”
從北京返回上海的火車上,他一夜未眠,把借來資料,從頭到尾細讀了一遍,反復想:“那些方案不行,我的方案是可行的嗎?”隔了一天,他從上海赴重慶,在火車上仍然沒有睡覺,反復思考自己設計的方案。
評審會按既定程序一項一項進行。葛修潤一面聽,一面思想激烈地斗爭;第三個方案的設計者做了那么多的工作,自己還要不要提出不同的意見?
會議進行中,涪陵博物館的同志給大家播放白鶴梁的錄像片。
葛修潤又一次被白鶴梁的風姿深深打動。長江在屏暮上翻騰,他的心也在翻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何等的神奇!生生不息的炎黃子孫,在這段石梁上創造,何等的豐富和美妙!大自然和我們的祖先把這樣寶貴的財富留給我們,難道我們只能把復制品留給后人?葛修潤院士又一夜未眠。第二天專家們繼續審議方案。上午的會議即將結束。組織者請葛修潤發言。
葛修潤站起來:“我想耽誤一會大家的吃飯時間,再淡淡白鶴梁的保護問題。”這位身材高大、精神矍鑠的老人,此刻面容極其凝重:“迄今為此,我們提出的白鶴梁保護方案,包括即將通過的這個方案都不能改變白鶴梁被淤埋的命運。”他的語氣沉重起來,“作為中國科技工作者,原地保護白鶴梁責無旁貸。如果不能這樣,那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失職!”
最后一句話,震撼了在座所有人的心。然后他就用投影儀一邊放昨天夜里準備的透明膠片,一邊講解他的新方案思路。他認為:白鶴梁題刻歷經1200多年還很完整,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白鶴梁絕大多數時間是在水里。因此,我們可以應用“無壓容器”原理,在白鶴梁原址修建一個充水的透明殼體,定期從長江抽水過濾后注入殼體,以清水來抵消殼體外江水的壓力,并使白鶴梁題刻免受風浪和泥沙石礫的銷蝕。建一條透明水下管道,讓人們透過管道欣賞白鶴梁題刻。這樣,既難保護白鶴梁,又能讓人觀賞,而且花費也少。
葛修潤講完,會場一片寂靜。領導們面有難色地說:“葛院士您的方案好是好,可惜晚了。2003年6月,三峽水庫景要開始二期蓄水了呀!”
葛修潤深深感到形勢嚴峻,時間緊迫。考慮再三,他給總理寫了封信,談了自己對白鶴梁保護的看法和方案,信里還附了一張圖。接著葛修潤又給當時的中國工程院院長寫了一封信。院長把信批轉給了有關部門,并寫了一句話:請聽聽院士的呼聲。
葛修潤保護白鶴梁的建議終于得到了國家文物局的支持。
從此以后,葛修潤院士放棄了節假日的休息,帶領一批專家,近四個月夜以繼日地緊張工作,一個完整的設計方案問世了。國家有關部門對這個方案非常重視,請八位院士參與評審。經過嚴格審查和反復論證,設計方案獲得通過。
2003年2月13日上午,一個隆重的開工儀式在涪陵長江南岸舉行。歡樂有鞭炮在半空炸響,宣告了白鶴梁水下保護工程的開始。
得到這個消息,那些世代守望著這座珍貴的水下碑林的涪陵人,那些像熱愛自己生命一樣熱愛白鶴梁的文物工作者,那些為白鶴梁的保護付出了巨大心血和智慧的科技工作者,都感到欣慰,都為白鶴梁終于可以在三峽水庫建成后仍然留存于人類社會中,供人類一代代觀賞下去而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