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標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基礎知識目標:了解每一座城市的標志的樹是哪一種,能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比喻、排比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認真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城市中這一鮮活生命”的贊美和珍愛之情。積累好詞佳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能力目標:能運用多種修辭手法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理清文章的線索, 學習為下文做鋪墊的寫作手法。
3. 思想情感目標:通過學習《城市的標識》一文,增強我們對生存環境保護的意識,從我做起,化作行動。把城市的樹稱為城市的標識,抒發作者對“樹——大自然留給我們的最后饋贈”的珍惜之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真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城市中這一鮮活生命”的贊美和珍愛之情。
難點:通過學習課文,增強我們保護生存環境的意識,從我做起,化作行動。把城市的樹稱為城市的標識,抒發作者對“樹——大自然留給我們的最后饋贈”的珍惜之情。
【教學具使用】課文插圖、多媒體課件。查閱資料,了解哪些事物可以作為城市的標識。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同學們,你們向往城市的生活嗎?座座高樓林立,小車川流不息,人們衣著時髦風尚,仿佛生活在時代的前沿?捎械娜藢Τ鞘械恼鋹鄄⒎沁@些,而是代表城市個性的事物。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于是我們的城市被鋼筋水泥所包圍,城市與城市之間越來越雷同。我們已很難從建筑、街道、車輛、行人以及垃圾上區分你身在哪個城市了。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城市的標識》一課,看看作者為什么把樹作為城市的標志。
作家:張抗抗,生于杭州,1969年“下鄉”到黑龍江,當代女作家,這是她的一篇散文。
2、板書課題,齊讀:城市的標識。解題:什么是標識?所謂標識,是指用來辨認識別事物的標志。課前,你了解了哪些事物可以作為城市的標識?
二、初讀課文,檢查預習
1.自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1)提出在讀的過程中有哪些句子讀不通,師生交流。
(2)練習讀難讀通的段或句子,讀通為止。
2.檢查預習效果:出示易讀錯的詞語讀正確。
(1)婀娜 熙攘 擄掠 偌大 霓虹燈 干涸 饋贈 忠心耿耿
(2)龍爪 圓冠榆 遒勁 喀什
三、設疑自探
1、同學們,古人云:為學患無疑,疑則進也。意思是說: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最可怕的就是沒有疑問,我們一定要敢于質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才能有所進步,F在,我們再來讀一讀課文,看一看你有沒有什么問題想問。
2、學生讀文,發現自己不懂之處。
3、學生質疑,教師總結學生的提問。
4、學生自探。
四、解疑合探。
1、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1.默讀課文,邊讀邊畫一畫: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城市已經變得越來越像多胞胎了,文中對城市的雷同之處的描寫有哪些?學生找找有關的句子來回答。(劃出城市間雷同的具體事物“大廈和大樓”,“街道”,“轎車”,“人們的衣著”)
2 作者是怎樣將這種感受表達出來的?(這句話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城市間的雷同,描寫中帶有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