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教學設計
師:從你的朗讀中我感受到了那一棵棵小草,一棵棵背壓在瓦礫和是快下的小草,周圍是一片黑暗,見不到一絲光明,但是小草們它頑強的成長著。把你們的心聲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吧(齊讀感受帶動詞的句子,感受幾個動詞的作用)
生:讀句(它為著向往陽光,為著達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塊如何重,石塊與石塊之間如何狹,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頑強不屈地透到地面上來。它的根往土壤里鉆,它的芽往地面上挺。這是不可抗的力,阻止它的石塊,結果也被它掀翻。)
師:讀了這段文字,知道瓦礫、石塊硬吧?
生:硬。
師:你從哪體會到的?(從小草生長的過程中體會到的)
師:是啊,面對如此硬的環境,小草是怎樣生長的呢?
生:從幾個東西里體會到它的力大無比,以及頑強的精神。
師:同學們體會得很好,我們再齊讀課文,再次感受這樣的力給我們帶來的震撼。
生:齊讀第六自然段。
師:聽著你們的朗讀,我仿佛看到了一棵棵頑強不屈地小草,感受到了小草那不可抗的力。這種力決不是一種簡單的機械力,而是一種——生命力。
4、夏衍稱它是怎樣的一種力呢?我們來讀一讀文章的第四部分。(指名學生讀)
生:“長期抗戰的力”
師:是呀,這是一種長期抗戰的力,一種能屈能伸的力,更是一種不達目的不止的力。同學們學到這兒可能有些地方讀不懂,老師給同學們介紹一段歷史。
1937年7月7日夜10時,日軍在距北平(今北京)十余公里的盧溝橋附近進行軍事演習。日軍稱有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橋邊的宛平縣城搜查,遭到拒絕后,就向宛平縣城和盧溝橋開槍開炮。7月8日早晨,日軍包圍了宛平縣城,并向盧溝橋中國駐軍發起進攻。中國駐軍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官兵進行阻撓。排長申仲明親赴前線,指揮作戰,最后戰死。駐守在盧溝橋北面的一個連僅余4人生還,余者全部壯烈犧牲。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蓄意制造的,就是為了實現侵吞中國的野心,隨后,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踏入我國東北等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940年,抗戰進入最困難的相持階段,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奮起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但由于國民黨反動派的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國土淪陷,日本帝國主義則異常囂張。在暫時的困難面前,有極少數人怕這怕那,甚至想要投降日寇,出賣國家和民族利益來向日本求和,散布了“亡國”的悲觀情緒。當時在桂林主持《救亡日報》編輯工作的夏衍就寫了這篇極富號召力的雜文《野草》。
師:同學們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生活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我們看到許多和我們同齡的小朋友、還有年齡很大的爺爺奶奶,被日軍殘害,血肉模糊時,我們心中痛不痛?我們心中恨不恨?當我們看到許多哥哥姐姐,叔叔阿姨與敵人奮力抵抗,戰死在沙場上時,我們心中痛不痛?我們心中恨不恨?當我們看到許多日本官兵殘害我們的人民,侵占我們的土地,把我們自己的家園用無恥野蠻的行為占為己有時,我們心中痛不痛?我們心中恨不恨?當我們看到有極少數的中國人,貪生怕死,趨炎附勢討好日本人,出賣同胞,做日本人的走狗時,我們心中痛不痛?我們心中恨不恨?內心巨大的痛,和如此深仇大恨,我們能坐以待斃嗎?難道我們就這樣任人宰割嗎?我們不能。無數的革命烈士就像小草一樣,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作為一名愛國作家,夏衍先后用了110多個筆名與敵人周旋,在此期間他寫下了《野草》,他鼓舞著人們拿起武器奮力抵抗,同時也激勵著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帶著這樣的愛國情懷我們朗讀第7、8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