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八單元教案
4、1句與2句之間的關系:第1句是實寫,作者聽到了竹子瀟瀟作響。第2句是虛寫,是作者自己的聯想。第1句的實是第2句發揮聯想的基礎。有這樣的聲音才有了作者這樣的聯想。這樣的聲音可能誰都能聽見,可是也只有那些關心百姓疾苦的人才會有這樣的聯想。這是又一次對中心的強化。
5、我們如何理解“一枝一葉總關情”一句?似是寫竹,實則寫人。寫詩人對百姓的仁愛之心,體恤之情,令人嘆為觀止。文中作者以竹喻人,比喻新穎奇物,把一個錚錚鐵骨的文人寫得極入情理,表現了他的高標挺立、特立獨行、充滿愛民之氣節。
6、回顧反思:竹象征了“有氣節”,象征詩人“我自巋然不動”的氣概。
四、閱讀鏈接:揚州八怪:包括鄭燮、羅聘、李方膺、高翔、金農、李鯇、汪士慎八位畫家。從康熙末年崛起,到嘉慶四年“八怪”中最年輕的畫家羅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們繪畫作品為數之多,流傳之廣,無可計量。 “揚州八怪”生前即聲名遠播。李鯇、李方膺等先后分別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先試畫,后授職。乾隆八年,弘歷見到鄭燮所作《櫻筍圖》,即印了“乾隆御覽之寶”朱文橢圓璽。乾隆十三年,弘歷東巡時,封鄭燮為“書畫史”。“揚州八怪”大膽創新之風,不斷為后世畫家所傳承。徐悲鴻曾在鄭燮的一幅《蘭竹》畫上題云:“板橋先生為中國近三百年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書畫亦奇。觀其詩文及書畫,不但想見高致,而其寓悲奇妙,成為古今天才之難得者。 “揚州八怪”大膽創新之風,不斷為后世畫家所傳承。
作業設計: 查找鄭板橋的資料,準備交流。
板書設計:
墨竹圖題詩
特立獨行、愛民如子、體恤民情
課后反思:
蒼松怪石圖題詩
教材分析: 《蒼松怪石圖題詩》是一首古體詩,句子長短不一,灑脫不羈,對蒼松的高尚品格進行了高度的贊美,同時借“蒼松與怪石”寫出了自己不屈不撓、耿直廉潔的錚錚男兒的性格。本文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教學目標: 通過反復誦讀詩歌,欣賞圖畫理解圖題詩的詩情畫意。增強學生的朗讀能力。體會詩人不屈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理解本圖題詩的詩情畫意。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不屈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
教學構思: 教學本課時從詩文入手,引導學生熟讀成誦,訓練朗讀技巧,注意語氣、語調、重音、停頓等朗讀技巧的處理。師再引導作淺易的賞析,然后采用小組交流的形式,結合詩畫欣賞理解詩的內容。
教學時間: 1課時
學生學習過程:
一、導課
1、誰來說說“揚州八怪”指誰?
2、昨天,我們學習了鄭板橋的《墨竹圖題詩》,今天我們來學習李方膺的《蒼松怪石圖題詩》。
3、齊讀課題。
二、學習古詩:
1、注意這些字的讀音:
矯(jiǎo) 闕(què)迥(jiǒng) 膺(yīng) 阿諛( ē yú) 錚(zhē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