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勢》教案
一、緊扣題目,直奔主題。
1、《最后的姿勢》講的是誰?找出文中描寫他最后姿勢的句子,感情朗讀。
2、討論:為何以“最后的姿勢”為題?(包含對譚千秋老師舍己救生壯舉的贊頌和敬佩之情。)
a、護生的姿勢
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自己弓著背,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1) 體味用詞的準確性。
“立即”說明反映的速度之快,當機立斷,他將學生的生命安全時刻掛在第一位。
“弓”字從形狀上寫出譚老師要為學生最大限度承擔“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時分量。弓形承擔的分量最大,耐壓,過去的石拱橋就是這個道理。也可以看出作為老師的他懂得如何科學的保護學生,是一個既具有舍身救生精神,又具有豐富科學知識的人。
“雙手撐”從力度上突出譚老師使出全身的勁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張開一把保護學生的保護傘,減輕碎裂的磚塊、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課桌造成的嚴重惡果。
(2)啟發(fā)學生想象:如果沒有譚老師的拉、弓、撐,就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惡果?
(3)從這一節(jié)可以看出譚老師具有什么精神?(舍身救生)
b、犧牲的姿勢
“我們發(fā)現(xiàn)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后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護著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還活著!”
1、和這一句照應的一節(jié)是哪一節(jié)?
2、這一句中你最感動的詞語有哪些?這一句突出了譚老師誓死護衛(wèi)學生的高大形象。
3、這一句中有一組反義詞找出來,說說這樣用的好處?(突出了譚老師將死的危險留給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給學生。)
3、此時此刻,你用怎樣的話語稱贊譚老師?
小結:這是寫譚老師的身教,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引導學生大難來時要舍己為人,不能只顧自己。
三、體驗情境,再現(xiàn)地震。
1、思考:譚老師是在什么情況下舍身救生的?
2、讓學生回憶四川汶川大地震。
3、找出文中描寫大地震來臨時的句子,讀出恐怖之情,語速急促,聲音低沉。
4、形容情況危險的四字詞語有()()()()……
四、人生價值,言傳身教。
欣賞品悟:
下午2點多,譚老師在教室上課。這堂課上,他給學生們講“人生的價值”。“人生的價值是什么?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著想,為集體著想,為國家著想……”
1、這一節(jié)寫了什么?(言傳——教育學生)
2、理解“人生的價值是什么?”(齊讀)試舉例子說明。
2、思考:譚老師的言傳與身教之間的關系?
這是他的言傳,為危難之時的堅定的抉擇埋下伏筆,他這樣做,不是偶然的,與他的人生追求,平時對學生的殷切希望息息相關。希望學生做的,自己在生死存亡的一剎那堅守了自己的。
五、評價人物,英魂永存。
1、例舉了哪些人物對譚老師的評價,感情引讀。
看到這悲壯感動的一幕,救援人員的這樣說:“ ;”
獲救的學生說:“ ;”一位老師說:“ 。”
2、千說萬說,在同學和老師心中,他是一個 、的老師。
3、學以致用:說說讓別人評價一個人好與自己說自己好的表達方法哪個好?為什么?
六、總結全文,體味結尾
譚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師,他用自己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人們贊頌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1、齊讀。
2、體味最后一節(jié)的作用。總結全文,點明中心,詮釋人名涵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