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勢教案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3、理解文中重點句子“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的意思。
4、能夠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重點: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 譚千秋 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教學難點:能夠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回憶主要內容,直入中心
1、師: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最后的姿勢》,學生齊讀課題。那么這最后的姿勢是一個怎樣的姿勢呢?生回答,投影出示: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齊讀。
2、師:句中的他指得是是誰呢?他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指名回答)投影出示:譚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師,他用自己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齊讀。板書:愛與責任
二、學習第二段,感受潭老師的愛與責任。
過渡:這樣一位用生命詮釋師德靈魂的人,張開雙臂這一最后的姿勢又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展現的呢?讓我們懷著對英雄的的無比景仰再次走進那悲壯的一幕。請同學樣拿出筆默讀課文四——七節,畫出描寫地震來臨時房屋變化的句子,并作批注。
1、生默讀課文,寫批注。師巡視指導。
2、師:請把你畫出的句子讀給大家聽聽并說說感受。
投影出示:
(1)天空陰沉沉的。(預示著地震的來臨。)
(2)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個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體會連用3個感嘆號的表達效果。語調越來越高,越來越急促。)
(3)樓房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并伴隨著刺耳的吱吱聲,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樓房馬上要坍塌,情況危急到了極點,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動山搖。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樓房塌陷了……(這樣的環境描寫預示著譚老師遇難了,他的姿勢成為永恒的瞬間。)
3、師:在這萬分危急的情況下,譚老師又是怎么說,怎么做的呢?請同學們再次默讀課文四——七小節,畫出譚老師的語言和動作,并認真做批注。
投影出示;“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1)指名讀,說感受。(兩名)在危急時刻,譚老師首先想到的是同學們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學生快速離開,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
(2)師評價。(譚老師是來不及多想,大聲喊道) 那么譚老師又是怎么做的呢?
投影出示: 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1)師:從這里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指名說感受,根據感受指導朗讀。突出幾個表示動作的詞語。(能抓住重點詞語來理解人物形象你真會讀書。)
(2)這段細節描寫連續用了三個動詞寫出了在危難時刻,譚老師舍己救人的場景, 譚老師在短暫的時刻那種以生命來換取學生生存的行為深深地感動了我們。那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的姿勢將銘刻在我們的腦海里。讓我們把這種情感帶進課文再次深情地朗讀。(副板書:細節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