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案 > 最后的姿勢(精選14篇)

最后的姿勢

發布時間:2023-07-21

最后的姿勢(精選14篇)

最后的姿勢 篇1

  理清課文脈絡,體會寫作方法

  1.學習給課文分段。

  第一段(1)5.12譚千秋老師早早地趕到學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來臨時,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身體保護四個學生的經過。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員、獲救學生和老師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們對譚千秋老師的深情贊頌。

  2.體會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細節描寫,環境烘托等寫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寫 第三段:側面描寫

  (2)第二段:環境烘托

  (3)第6節最后一句:細節描寫

  詞語:

  譚千秋 洗漱 吱吱 塵埃 短暫

  坍塌 瞬間 廢墟 震撼 贊頌

  凹下去 詮釋 繪聲繪色 大公無私

  血肉模糊 生死攸關 妙語連珠

  本文主要寫了在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守護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跡。體現了譚老師在危難之際把生死置之度外,以學生的安危為重,恪盡職守、充滿無私大愛的高尚品質。(中心思想)

  1、我眼中的譚老師:譚老師在平時是一位慈愛的父親,一位盡責的老師,當巨大災難來臨的時候,譚老師恪盡職守、無私大愛、臨危不懼。

  2、“英雄不死,精神千秋!”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答:這句話的意思是:譚千秋老師的愛會恒古不變的傳下去,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3、為何以“最后的姿勢”為題?

  答:以“最后的姿勢”為題,飽含著對譚千秋老師舍己救人壯舉的贊頌和敬佩之情。

  4、“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在5月12日這一天,我們第一次認識了譚千秋老師,也一輩子記住了譚千秋老師,此時,你想對譚老師說些什么?把你想說的話,用“譚老師,我想對你說——”來試試。

  敬愛的譚老師,我想對您說:您是一位平凡的人民教師,卻做了一件不平凡的事。2008年5月12日,你在地震的那一刻,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你放棄了逃生的機會,選擇了死亡。我想,在那一刻——那雙閃爍著光芒的生命的翅膀,即將展翅翱翔。因為你為學生們注入了生命中最美好的東西——愛與奉獻,舍己為人!

  5、課文二、三兩段都描寫了譚老師誓死護衛學生的形象,但描寫方法不同,將第三段刪掉可以嗎?

  答:①不可以將第三段刪掉。

  ②第二段直接描寫譚老師的英雄行為,這叫正面描寫。第三段是通過別人的話語來烘托譚老師的英雄壯舉,這是側面描寫,側面描寫在文中能起到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人生的價值是什么?

  答:人生的價值是恪守盡職、大愛無私、舍己為人、更多地為他人著想……

  課文最后一節的作用:總結全文,點明中心,詮釋人名涵義。

  形容情況危險的四字詞語有(危在旦夕)(千鈞一發)(危機四伏)(命懸一線)

  小結:雖然他走了,但是,他那張開雙臂保護學生的姿勢,永遠定格在汶川大地震中,永遠雋刻在了四個學生的腦海里,雋刻在世人的心中,成為一座可歌可泣的英雄教師雕像,成為激勵幾代人幾十代人的英雄事跡,永遠傳頌下去。

  人們之所以要傳頌他,是因為他那張開的雙臂,是一雙英勇無畏的雙臂。

  人們之所以要傳頌他,是因為他那張開的雙臂,是一雙精神最偉大、力量最強大的雙臂。

  人們之所以要傳頌他,是因為他那張開的雙臂,是一雙恪盡職守、充滿無私大愛的雙臂。

  譚老師走了,他走得那么突然而匆忙,來不及跟家人說一句知心話,來不及向學生說一聲再見……譚老師走了,他留下的是一種姿勢,一個永遠張開雙臂的姿勢,一個舍己救人的姿勢。這不是一般的姿勢,它是世界上最英勇最悲壯的姿勢,是世界上最偉大最有力量的姿勢!

最后的姿勢 篇2

  一、教學要求:

  1.學習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認識2個二類字。聯系課文語境重點詞語的意思。

  3.初步了解譚老師,在腦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勢的初步印象。

  4.在讀明白文本的基礎上理清課文的脈絡,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5.通過具體的語言環境感受譚千秋最后的姿勢體現出的當機立斷、恪盡職守、無私師愛的高尚品質。

  二.重點難點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三、教學過程:

  一、回憶導入

  師:同學們,還記得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嗎?

  四川汶川發生里氏8級地震

  師:這場地震將一個個美麗的鄉鎮變成了廢墟,數以萬計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對死亡,卻發生了這樣一個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齊讀課題。這個故事講的是誰的事跡?譚千秋(板書,齊讀)

  二.初讀課文

  1、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姿勢?面對死亡,譚老師為什么要用這樣一個姿勢?請同學們帶著問題自由讀課文。

  2、出示文中生字新詞,個別讀,齊讀。

  洗漱    吱吱    廢墟     坍塌

  震撼    詮釋    生死攸關

  能結合課文說說這些詞語的意思嗎?

  3、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姿勢?譚老師為什么要用這樣一個姿勢?

  4、能用自己的話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嗎?

  (本文主要寫了在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守護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跡。)

  5、課文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時間順序)找出文中表示時間的詞。你能按時間順序來給課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嗎?

  6、默讀,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5月12日,譚老師和平常一樣,早早地趕到學校上班。

  第二段(2-7):寫了譚老師在地震來臨時,用自己的身體保護四個學生的感人經過。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員,獲救學生和老師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們對譚老師的深情贊頌。

  三.精讀課文

  學習第一段:

  1、讓我們先從5月12日的早晨開始回憶,默讀第一小節,思考,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

  對家人關愛  對工作盡責(“平常”  “早早”)

  2、齊讀第一段。

  3、平平常常的一天,誰會料想到會發生突如其來的大地震呢?在地震發生的時刻,譚老師又是怎樣說,怎么做的呢?請大家默讀課文的第二段。

  學習第二段:

  1、這一天的天氣有什么不同?(天空陰沉沉的。)

  對于這一處環境描寫,作者單獨列為一個小節,是想提醒我們什么呢?

  2、然而,此時正在上班的譚老師并沒有意識到災難的來臨,此時的譚老師正在教室內給學生上課。請大家一起讀。譚老師的課讓你學到了什么?

  3、正在上課的時候,災難突然降臨了——

  出示:(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棟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

  此時的情況怎樣?(危險)你從哪兒看出來的?我們看出情況危險,譚老師也看出來了——

  4、出示:他意識到情況不妙,來不及多想,就大聲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從譚老師的話中,你能看出什么?(板書:當機立斷)這就是老師對學生無私的愛。老師的話有作用嗎?

  5、然而,地震發生得如此突然,留給大家逃生的時間實在太短暫了,情況越來越危急——

  6、出示:樓房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并伴隨這刺耳的吱吱聲,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

  你從哪些詞語感受到情況危急?此時的情況可以用哪些成語來形容?

  7、在教學樓即將坍塌的瞬間,譚老師又是怎么做的?

  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從這段話中,譚老師的哪些表現讓你深受感動?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恪盡職守、無私師愛)

  立即、拉到:“立即”說明反映的速度之快,當機立斷,他將學生的生命安全時刻掛在第一位。

  “雙手撐”從力度上突出譚老師使出全身的勁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張開一把保護學生的保護傘,減輕碎裂的磚塊、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課桌造成的嚴重惡果。

  護:用自己的血肉之軀保護學生,譚老師全然不顧自己的生命。

  8. 啟發想像:如果沒有譚老師拉、撐,會出現怎樣的后果?

  是啊,天災無情人有情,在譚老師的保護下,四個學生多了一份逃生的希望,而譚老師呢? (引讀第七小節)地動山搖——

  破碎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樓房塌陷了……

  省略號省略了什么?(碎裂的磚塊砸在他的身上,他依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他仍然——,樓房塌陷了——,他還是——)

  四、總結全文

  譚千秋老師51歲的寶貴生命定格在了這最后的姿勢,他用最后的姿勢回答了“人生的價值是什么”。對于譚千秋老師來說,當災難來臨的時候,要當機立斷、恪盡職守,用無私的愛為學生撐起一片生命的天空。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六課《最后的姿勢》,上節課我們已初步學習了課文,了解到了課文的主要內容,請同學回顧一下,本課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說得好,作者描寫了一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人民教師,讓我們一起來說出他的名字——譚千秋。

  二.新授

  1、從課文我們知道,本文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常用的描寫人物的方法有哪些?

  細節、環境烘托、側面、正面

  2、細節描寫我們在使用時,平常會用到哪些方面呢?

  語言、動作、姿態、表情等。

  3、好,現在請同學讀課文第二大段,也就是課文的2-7哪些是對我們主人公的細節描寫,用﹏﹏畫出來,讀一讀,并在旁邊寫上你的感想。

  (!)請同學來說一說。

  a.和平常一樣,譚千秋老師很早就起床了……趕到學校上班。

  從這句中,你讀出了一個什么樣的譚老師?從哪些詞可以看出來?(關愛家人,工作積極)

  b.他意識到情況不妙,來不及多想,大聲喊到……從這句中,你又讀出了一個什么樣的譚老師,(譚老師首先想到的是同學們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學生快速離開,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誰來讀讀。

  c.譚老師立即將他們……四個學生

  從這句中你讀出了一個什么樣的譚老師?

  這段細節描寫連續用了三個動詞寫出了在危難時刻,譚老師舍己救人的場景,譚老師在短暫的時刻那種以生命來換取學生生存的行為深深地感動了我們。

  請同學來讀讀。

  4、剛才我們知道,環境烘托人物也是描寫的一種方法,請同學再讀課文2-7自然段,用——畫出環境描寫的部分。并在旁邊寫上你的想法。

  a.天空陰沉沉的。(預示著地震的來臨。)

  b.忽然,課桌搖晃起來……地震! 在這里的三個!表達了什么,情況的危急,起到強有力的沖擊感情的作用。

  c.地動山搖……樓房塌陷了……

  這樣的環境描寫預示著譚老師遇難了,他的姿勢成為永恒的瞬間。

  請同學來讀讀這幾句話,這幾句話,你又讀出了什么樣的譚老師?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恰當的環境描寫對突出人物的品質起來烘托的作用。

  5、除了細節描寫,環境烘托,側面描寫也是我們表現人物常用的一種方法,請同學去讀讀課文的第三段,也就是課文的8-10自然段,

  (1)、思考,如果去掉這段你覺得可以嗎?

  (顯然不可以,這段側面描寫使故事變得真實可信。)

  (2)這一段引用哪三位人物的話語?為什么這樣選擇?

  (救援人員、學生、老師)(他們的所見最有說服力。)

  (3)、從這三個人物所說的話里面,你體會到譚老師是個什么樣的人呢?你可以用書上的詞語來回答我,也可以用別的詞句來回答。

  (4)、讓我們來分角色朗讀一下,這三個人物所說的話,再來感受一下譚老師的愛和責任。

  6.這就是我們了解的譚老師,在危急關頭,舍身救生的譚老師,那么,在平時,他又是一位什么樣的老師呢,讓我們一起來讀讀課文的最后兩個自然段。

  (1)出示“張開雙臂……姿勢”

  (2)齊讀這句話,關于這句話,你是如何理解的。

  (這個姿勢是譚老逝世時的自然姿勢。 正是這個姿勢挽救了四個學生的生命,體現了譚老師在危難之際把生死置之度外地人,以學生的安危為重,恪盡職守、充滿無私大愛的高尚品質。 正是這個姿勢讓人們深深感動,永生難忘,并對譚老師產生崇高的敬意。 因為,譚老師“張開雙臂,護住學生”的姿勢,已經銘刻在人們的心中,成為人們對他永恒的記憶,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

  (3)若請你把題目中的“最后”換成文中另外的詞語,你會換成什么?

  7.說得好,多么一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老師啊,作為同行,我也深深的敬佩他,現在讓我們和作者一起來讀一下課的最后一段,表達一下我們心聽贊頌之情吧。

  8.請同學們聯系全文思考,為什么贊頌譚老師“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挽救了四個學生的生命,體現了譚老師在危難之際把生死置之度外地人,以學生的安危為重,恪盡職守、充滿無私大愛的高尚品質。讓人們深深感動,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9.學了課文你想對譚老師說些什么嗎?用“譚老師,我想對你說——”來試試。

  三.總結全文

  汶川大地震是一場百年不遇的災難,人在自然災害的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堅強和人間的大愛卻是光彩奪目的,在這國難家難突然降臨時,可愛可敬的人們演繹了一個又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同學們可以利用各種渠道去了解下這些真實的故事,在這些故事中,譚千秋老師就是其中的一個,讓我們永遠記住恪盡責守、充滿無私大愛的雙臂,記住他令世人永生難記忘的——(齊讀課題)最后的姿勢。

  板書設計:

  當機立斷

  6. 最后的姿勢        譚千秋      無私師愛

  (張開雙臂  護住學生)         恪盡職守

最后的姿勢 篇3

  最后的姿勢

  五(9)班   董晨雨

  地動山搖。他弓著身子,張開雙臂緊緊地趴在課桌上,伴著雷鳴般的響聲,任憑冰雹般的磚瓦都墜落到他的頭上,手上,背上。鮮血霎時間噴涌而出。他咬著牙,忍著痛,拼了命地撐住課桌,不斷告訴自己:不能倒下!家人和學生都需要我!然而,這一切的一切都定格在5月12日。

  當戰士們發現他時,他的雙手緊緊地抓緊了課桌的邊緣。課桌下還卷縮著四個學生,四個年輕的生命!他張開手臂的姿勢如同保護著小雞的母雞,神態是那樣的安詳。

  可以看出地震來臨時,他把學生塞進了課桌下,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了堅實的“長城”,用自己的生命給學生打造出生命之門的鑰匙。

  戰士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的手從課桌上放下來。

  這位可敬而又偉大的老師叫作譚千秋!

  四名學生因為及時躲到了課桌底下幾乎沒有受到傷害。當他們知道老師遇難時,個個放聲痛哭。是譚老師給了他們第二次生命,是譚老師為了保護他們才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我們不能經受不了這次打擊。我們四人的命是老師給的。就算我們不為自己活著,也要為老師活著!不能讓老師的血白流,不能讓老師枉死。我們一定要振作起來!讓老師的在天之靈感到欣慰!”幸存的一位男同學說。

  聽了這樣的話,看了這樣的場面,讓人如何不感動呢?!人們無不為老師的愛和學生的話而輕輕抽泣。

  學生,家長,同村人自發地為英雄老師做最后的告別。“英雄一路走好!”“千秋名垂千古”一條條橫幅映入眼簾。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譚千秋老師,我們愛戴您!

  最后的姿勢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姿勢,讓人們的心靈為之一震。這是譚老師教給我們的最后一節課,課題就是《愛》!

  譚千秋老師永遠活在我們心里!

  評語:小作者對譚千秋老師犧牲時的畫面盡行了細致的描寫,抒發對譚老師的愛戴之情。

最后的姿勢 篇4

  《最后的姿勢》是新課文,它的出現把我們帶回到一年前令人落淚的時刻,緬懷那些在地震中離去的四川人民,追憶那些在災難面前表現出英勇無畏、舍身忘死的英雄們。通過不斷地朗讀,一字一句的細心體味,感悟課文中孕育的深刻思想感情。教學中抓住第二段四處環境描寫正面烘托,讓學生細品其中蘊含譚老師高貴的品質。譚老師語言、動作的描寫更顯無私大愛。第三段讓學生如入角色,感受救援人員、獲救學生和一位老師的話語,側面烘托譚老師的英雄壯舉。學習救援人員的話時,聯系上文地震來臨時譚老師行為的細節描寫,對比兩種描寫方法,從正、側面感受譚老師“誓死護衛學生的形象”讓所有的人“永生難忘”!多么令人感動,這最后的姿勢令同學們心潮澎湃,用激情表達對譚老師深深的敬意。

  【教學內容】

  《最后的姿勢》第二課時

  第十一冊p30——p33

  教學過程

  一、朗讀中復習舊知

  1 師:這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最后的姿勢》。(學生齊讀課題)

  2 師:回憶上節課的主要內容,譚千秋是一個怎樣的老師?

  生:譚千秋是一個關愛家人,工作積極的老師。

  師:你們喜歡這樣的老師嗎?

  生:喜歡。

  師:好,就讀出你們的喜歡吧!(學生用喜歡的語氣輕快地朗讀第一段)

  二、 朗讀中感動悲壯一幕——學習第二段

  過渡:譚千秋老師留給我們第一印象是美好的,那就讓我們懷著美好走進這位令人無比敬仰的老師,感動于他那悲壯的一幕吧!

  師:請大家自由讀第二段,其中你覺得那句話令你印象深刻或是被他感動,把它讀給大家聽,好嗎?

  生:好------(學生開始自由讀,教師巡視指導,幫助那些讀書有困難的學生)

  (一)   讀出我們的感悟

  1、環境的描寫烘托人物品格

  師:現在,請你們把印象深刻或是被感動的地方與大家一起分享吧!(指名朗讀,并說說感受,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

  依次 出示學生的句子

  (1)天空陰沉沉的。這句話令我印象深刻。

  師:為什么呢?你有何感覺?

  生:“陰沉沉的”讓我感覺難受,覺得會有事發生似的。(其他學生有同感,忍不住說對 對------)

  師:換句話說,預示著地震的來臨,是嗎?(對,學生表示贊同)那,你們說該用什么樣的語氣來讀這句簡短的話呢?

  生:慢點

  生:“陰沉沉”讀得重些

  師:很好,請大家讀出這種感覺。(學生朗讀)

  師:這樣的描寫就叫環境描寫,哪位同學還有這方面的句子與大家分享呢?

  (2)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個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

  師:觀察這句話,有什么特別的嗎?(引導學生體會連用三個感嘆號的表達效果)指導朗讀,注意語調越來越高,越來越急促。

  (3)樓房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并伴隨著刺耳的吱吱聲,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

  師:從這句話里,你讀懂了什么?

  生:情況危急,很危險。

  師:那該用什么樣的語氣來朗讀,才能感受到情況的危急呢?(學生重新朗讀,大家評一評再讀一讀)

  (4)地動山搖。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壓下來,樓房塌陷了------

  師:你讀出了什么?

  生:我讀出譚老師遇難了。

  師:遇難了,我們該怎樣讀出感受?(教師相機用低沉的聲音指導朗讀)

  【評析:四處環境描寫從正面烘托出特定情境中人物的精神品質,學生在理解中朗讀,感受地震帶來的可怕災難,感悟譚千秋老師的偉大。】

  2 、動作、語言的描寫感悟人物品格

  師:從剛才同學們朗讀的環境語句中,我們感受到了地震的可怕,更凸顯譚千秋老師的偉大,還有令你們感動的嗎?

  依次出示學生的句子

  (1)“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師:請同學們也來念念,從中體會到了什么呢?(指名讀,說感受。)

  生:老師很著急。

  生:為學生著想。

  生:熱愛學生。

  ------ ------

  師:這是先人后己的精神,我們為此而感動,請大家在它的旁邊寫下感受。

  (2)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地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師:從這句話中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指名說感受,根據感受指導朗讀)

  生:譚老師是一個熱愛學生的老師。

  師:請把熱愛之情讀出來吧!(學生朗讀,評一評)

  生:譚老師是一個舍己為人的老師,我很欽佩他。

  師:讀出你的欽佩之情吧!

  ------ ------

  (教師相機抓住表示動作的詞語拉、撐、 護指導學生朗讀)

  3、深情朗讀

  師:這段細節描寫連續用了三個動詞寫出在危難時刻,譚老師舍身救學生的場景。譚老師那種以生命來換取學生生存的行為深深地感動了我們。那雙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四個學生的姿勢將永遠銘刻在我們的腦海里。讓我們帶著這種情感再次深情地朗讀課文吧!

  (師引讀:天空陰沉沉的------)

  【評析:這段不僅用四處環境描寫烘托譚老師的高貴品質,還用細節描寫讓我們清晰得看到譚老師恪盡職守,先人后己,在生死攸關之際把生的希望留給學生的偉大形象。通過朗讀讓學生在感動中感悟譚老師的“人生的價值”】

  過渡:譚老師他走了,他那最后的姿勢把生的希望留給了自己的學生,而自己卻永遠地倒下了------當人們挖開廢墟時,在場的人都被震撼了!請同學們輕聲讀第三段。

  三、 他們的話語,再次感動我們——學習第三段

  1、小聲讀課文,這段分別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話語?把它們多讀幾遍,能讀出怎樣的譚老師?

  2、角色體驗,朗讀感悟

  師:你想讀哪個角色的話?(指名朗讀,適時指導。抓住角色身份特點,抓住“死死、飛身、生死攸關”等詞語,感受人們對譚老師的崇敬之情。)

  3、對比不同描寫方法,表達相同作用

  師:同學們發現了嗎?在第二段和救援人員的語言中都有譚老師誓死護衛學生的形象描寫,你能看出不同嗎?(鼓勵學生自由回答)

  師:大家都說得很好,第二段直接寫出來的英勇行為叫正面描寫,第三段是別人來說,叫側面描寫。這兩種描寫方法,在文中起到烘托人物品格的作用。希望在以后的寫作中大家可以學著應用。

  四、深情贊頌——學習第四段

  教師和學生一起深情朗讀

  1、師:同學們,這最后的姿勢,是(     )的姿勢。此時此刻,你的內心是怎樣的,你想用那些詞語來贊頌譚老師,才足以表達你心中的感受呢!(說的好的,板書)

  2、師:人們又是如何贊頌譚老師的呢?(學生們懷著激動的心情,包含著感動,包含著對譚老師無限欽佩之情,激昂的朗讀最后一自然段。)

  3、師:真是太棒了,譚老師“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理解嗎?(自由回答)

  4、結束語,師:譚千秋,永恒的名字,無私大愛的雙手,記住令世人永生難忘的——齊讀課題。

  作業   搜集當年抗震救災的動人事跡,下節課交流。

  板書

  舍己為人

  名垂千古

  永世不忘

  最后的姿勢

  張開雙臂

  護住學生       恪盡職守 無私大愛    (感動  敬佩)

最后的姿勢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會認讀理解“廢墟、坍塌、震撼、詮釋、生死攸關”詞語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1、鞏固生字,積累詞語。

  2、進行文本拓展,了解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跡,感受他崇高的思想品質。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增強責任感,樹立對生活的信心,激發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重難點】

  重點:品析譚千秋老師的一言一行,理解他在生死攸關的抉擇,學習他大公無私,奮不顧身的英雄行為。

  難點:正確理解“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為他生命最后的姿勢!”

  【教學準備】

  本課生字詞語,收集抗震救災動人事跡的圖片和視頻片段。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2008年5月12日,一個令世界為之震驚的日子,山在顫,地在抖,萬物在瞬間經歷了生與死的考驗。面對災難,我們曾手挽手共抗戰,面對災難,我們曾用愛心添注一份力量,面對災難,他們用血肉之軀架起了不朽的豐碑,他們將永遠屹立在我們的心中,讓我們再次走進曾與孩子們朝夕相處的朋友、老師——譚千秋。(板書課題:最后的姿勢)

  二、        走進故事,深入感知。

  1.默讀課文,了解大意,說說文章的主要內容。

  要求: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邊勾畫,便批注。

  2.播放地震視頻畫面。用詞語概括看到的景象和心情。(地動山搖、坍塌、天翻地覆、心驚肉跳、惶恐萬分------)

  3.出示課文詞語:廢墟、坍塌、震撼、詮釋、生死攸關。學生輪流讀詞語。

  4.在文中找描寫環境的句子,談讀后感受。(同桌互讀,指名談讀后感受)

  出示:搖晃吱吱聲塵埃騰飛而起地動山搖樓塌陷等詞。(那一刻,汶川在哭泣!那一刻,四川在低嚎!那一刻,中國在顫抖!!!)

  5.面對此情此景,如果是你會怎樣做?談談自己感受。

  6.當生命面臨危險時,人的本能是保護自己,到安全的地方去,但是譚老師卻沒有這樣做。是他沒有機會嗎?我們看看別人是怎么說的。課件出示:“如果要快速逃離現場,論條件老師離門口最近,最有可能離開,但事實證明,在生死攸關的一刻,譚老師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學生。”思考:“離門口最近”的他完全有逃生的可能,可為什么他沒有離開?他當時在做什么呢?他的表現是怎樣的,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7.帶著這些問題讀文章,小組合作探索。

  找文中的內容,抓關鍵詞,體會動作語言,請幾位同學談自己的體會。課件播放:

  (在課上)譚老師講課繪聲繪色,不僅妙語連珠,而且很有幽默感,板書:(愛崗敬業)

  (疏散學生)“快,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臨危不懼)同桌讀指名評讀,比賽讀。

  在教學樓即將坍塌的瞬間,還有四名學生沖不出去了!

  (保護學生)“拉、撐、護”并表現(奮不顧身)

  這是一種(責任),譚老師張開的是生命的通道,是師愛的偉岸,在生命的邊緣,用生命捍衛其保護生命的壯舉,在廢墟中托起生的希望,自己走向死神,然而同學們再也聽不到譚老師的聲音了;講臺上,再也見不到那充滿活力的身影了。板書(忠于職守)

  一位援救隊員這樣描述,出示課文內容:

  8、這是他最后的姿勢,這是忠于職守的寫照。同學們,讓我們懷著對英雄的崇敬朗讀這部分內容。

  此時此刻,你的心一定被震撼了,讓我們行少先隊隊禮表達對他們的敬意吧!(敬禮)

  三、走進生活,感受人物。

  引語:一名普通的教師,以三尺講臺書寫了自己的春秋,51歲的生命定格在這里,我們永遠忘不了他給我們講授的最后一節課,這是他一生的寫照。

  1.指名讀第2自然段,你認為人生的價值是什么?(指名回答。)你同意他的說法嗎?

  小結:的確,教師—知識的傳播者,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這一刻,他用生命架起了涌向學生心靈的橋梁;在這一刻,他用生命詮釋了人生的價值,這是用生命譜寫的愛的篇章,這是用生命構建的課堂---人生的價值是什么?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著想、為集體著想、為國家著想------

  2.講述同學們在課下收集的資料

  課件出示:譚千秋用雙臂護住學生的畫面。你覺得他是個什么樣的人?(生發表意見)

  小結:他是質樸的,求學認真的,他生活平凡,思想偉大,忠于職守,托起生命,臨危不懼,奮不顧身,這是一種(板書:信念)讓我們雙目緊閉,來緬懷這位英雄,把他偉大形象印在腦海中。

  3.配樂誦讀:

  譚千秋

  你撐起的雙臂,如老母雞的翅膀,地動山搖孩子們也不會驚嚇;

  你弓起的脊背,如鋼鑄鐵打的房梁,天塌地陷孩子們也不會受傷;

  你的形象如雕似塑,永遠定格在自己的崗位上,成為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千古絕唱;

  你的精神如星似月,永遠在歷史的長河中閃光,任歲月流逝也不能把你淡忘。

  4 .齊讀最后一自然段

  師生:面對廢墟中慘不忍睹的血肉之軀,面對那鋼鐵壓不彎的脊梁,面對那羽翼下鮮活的生命,人們的心被震撼著。譚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師,他用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是的靈魂,人們贊頌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5.“地震無情,人間有愛”你覺得應該授予譚千秋老師什么榮譽稱號?課件播放歌曲《愛的奉獻》

  生答:最佳優秀教師獎、最感動中國的人、最可愛的人-----

  6.配樂朗讀全文(生懷著崇敬的心情,舒緩的朗讀)

  四、走出文本,提升認識。

  1、大災顯大愛,把你知道的英雄事跡講給大家聽。

  2、回放救災中的感人畫面(荊利杰:消防戰士;蔣敏:一個堅強的女警------)

  總結:生命永恒,大愛無疆,手拉手,心連心,肩負一種責任,心懷一份信念,一起走向輝煌。

  板書:                 最后的姿勢

  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

  信念

  愛崗敬業                      

  忠于職守              

  責任

最后的姿勢 篇6

  教學要求:

  1.學習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認識2個二類字。聯系課文語境重點詞語的意思。

  3.初步了解譚老師,在腦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勢的初步印象。

  4.在讀明白文本的基礎上理清課文的脈絡,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5.通過具體的語言環境感受譚千秋最后的姿勢體現出的當機立斷、恪盡職守、無私師愛的高尚品質。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回憶導入

  師:同學們,還記得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嗎?

  四川汶川發生里氏8級地震

  師:這場地震將一個個美麗的鄉鎮變成了廢墟,數以萬計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對死亡,卻發生了這樣一個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齊讀課題。這個故事講的是誰的事跡?譚千秋(板書,齊讀)

  二、初讀課文

  1、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姿勢?面對死亡,譚老師為什么要用這樣一個姿勢?請同學們帶著問題自由讀課文。

  2、出示文中生字新詞,個別讀,齊讀。

  洗漱  吱吱  廢墟   坍塌

  震撼    詮釋   生死攸關

  能結合課文說說這些詞語的意思嗎?

  3、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姿勢?譚老師為什么要用這樣一個姿勢?

  4、能用自己的話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嗎?

  (本文主要寫了在地震來臨的瞬間, 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守護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跡。)

  5、課文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時間順序)找出文中表示時間的詞。你能按時間順序來給課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嗎?

  6、默讀,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5月12日,譚老師和平常一樣,早早地趕到學校上班。

  第二段(2-7):寫了譚老師在地震來臨時,用自己的身體保護四個學生的感人經過。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員,獲救學生和老師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們對譚老師的深情贊頌。

  三、精讀課文

  學習第一段:

  1、讓我們先從5月12日的早晨開始回憶,默讀第一小節,思考,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

  對家人關愛  對工作盡責(“平常”  “早早”)

  2、齊讀第一段。

  3、平平常常的一天,誰會料想到會發生突如其來的大地震呢?在地震發生的時刻,譚老師又是怎樣說,怎么做的呢?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

  四、布置作業

  1、抄寫詞語,熟讀課文。

最后的姿勢 篇7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3、能夠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2、能夠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準備:收集汶川地震相關資料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了解譚老師。

  2、學會本課9個生字,認識2個二類字。聯系課文語境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教學重點、難點:

  1、在讀明白文本的基礎上理清課文的脈絡,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2、明確課文所采用的寫作方法: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和側面烘托的方法。

  教學準備:

  1、學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2、譚千秋老師的人物介紹。

  預習設計:

  1、初讀課文,要求正確、流利。

  2、課后第2題,查字典,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教學設計

  一、背景導入,初入情境

  1、引入,看圖片(書上的兩幅),感受大地震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災難。

  2、請學生交流預習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兩個)

  二、揭示課題,了解譚千秋

  1、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最后的姿勢》,也是發生在地震中的一個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譚千秋

  2、簡介譚千秋,先請學生講,教師補充。教參57頁

  三、課題引領,初讀課文

  1、通過預習,你能來模仿一下,譚老師最后的姿勢是怎樣的嗎?(請生模仿)

  2、初讀課文,讀完后思考:譚老師“最后的姿勢”是怎樣的?畫出相應的語句。

  四、朗讀詞語組塊,概括主要內容

  1、分組出示詞語,朗讀,交流預習中理解的詞語

  (1)廢墟 坍塌 塌陷 塵埃(2)震撼 詮釋 生死攸關(3)妙語連珠 大公無私 師德靈魂 愛與責任(詞語解釋見教參57頁)

  2、瀏覽課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在教學樓即將坍塌的時候,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五、理清課文脈絡,體會寫作方法

  1、學習給課文分段,學生自主練習。

  第一段(1)5.12老師早早地趕到學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來臨時,老師用自己的身體保護四個學生的經過。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員、獲救學生老師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們對老師的深情贊頌。

  2、體會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細節描寫,環境烘托等寫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寫 第三段:側面描寫

  (2)第二段:環境烘托

  (3)第6節最后一句:細節描寫

  六、作業:抄寫詞語

  1、完成本課的《習字冊》。2、抄寫文中的詞語2遍。摘抄文中的成語。3、記住課后2中詞語的意思。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2、能夠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2、能夠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預習設計 :

  1、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2、透徹地理解文中重點詞語的意思。

  學程設計:

  一、復習主要內容,直入文本中心

  1、回憶課文的主要內容,關注寫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

  2、通過上一課的學習,說說譚老師給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讀課文的最后一節。找找他是個怎樣的老師?(根據找到的信息板書:橫著寫普通、愛與責任 豎著寫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二、學習第一段,感受譚老師的愛與責任

  1、自由讀課文,你覺得他是個怎樣的老師?從哪些詞語中讀出來的?(關愛家人、工作積極)關鍵詞:給小女兒、早早、平常

  三、學習第二段,感受潭老師的愛與責任

  1、朗讀課文,先在小組內分讀課文,再在全班展示讀。

  2、說說段意,比較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內容的關系,體會抓住重點內容,刪除次要內容來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

  3、自主圈畫批注式學習譚老師的語言和動作。

  語言“大家快跑,什么都不要拿!快……”批注:在危急時刻,譚老師首先想到的是同學們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學生快速離開,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

  動作“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四個學生。”

  這段細節描寫連續用了三個動詞寫出了在危難時刻,譚老師舍己救人的場景,譚老師在短暫的時刻那種以生命來換取學生生存的行為深深地感動了我們。

  4、學習環境描寫,體會其作用。

  四、學習第三段,體會這一段側面描寫的作用

  1、默讀課文,思考:如果去掉這段,你覺得行嗎?(顯然不可以,這段側面描寫使故事變得真實可信。)

  2、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話語?為什么這樣選擇?(救援人員、學生、老師)(他們的所見最后說服力)

  3、朗讀課文,抓住救援人員的語言,抓住飛身,抓住生死攸關組織有感情地朗讀。

  五、學習第四段

  1、朗讀第11小節,體會文本表達的情緒線索。

  2、理解話語的意思。

  3、理解“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4、換題,鞏固文章的中心。 3.自主圈畫批注式學老師的語言和動作。

  (1)用橫線畫出語言,用浪線畫出動作。

  (2)仔細閱讀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在旁邊寫上你的批注。

  (3)交流:左邊

  (4)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人物的語言和動作。

  4、朗讀鑒賞式學習四處環境描寫。

  (1)天空陰沉沉的。預示著地震的來臨。

  (2)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個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體會連用3個感嘆號的表達效果。

  (3)樓房搖晃得……騰空而起。樓房馬上要坍塌,情況危急到了極點,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動山搖……樓房塌陷了……這樣的環境描寫預示著譚老師遇難了,他的姿勢成為永恒的瞬間。

  (5)朗讀體會環境描寫在寫作中的烘托作用。

  作業設計

  1.朗讀課文,每個同學都要做到有感情。

  2.學有余力的同學搜集地震中的其他小故事,精讀批注。

  板書設計:

  6 最后的姿勢

  譚千秋          無私師愛

  (張開雙臂 護住學生) 恪盡職

最后的姿勢 篇8

  【教學目標】

  1、了解報道與課文的區別,抓住課文重點句子,體會課文所要表達的深刻主旨。了解課文寫作方法。

  2、通過人物的行為來理解人物的可貴品質,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充分感受人間可貴情感,體悟人間大愛,無私奉獻自己的愛。

  3、了解汶川地震的情況,深切哀悼地震中逝去的人們,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激動心情,從而激發愛國、愛人民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抓住課文重點句子,體會課文所要表達的深刻主旨。

  2、了解報道與課文的區別,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是“怎樣的姿勢”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了解課文寫作方法。

  【教學過程】

  一、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最后的姿勢.。這件事最早來源于網上的一則簡短報道:請同學們看看這則報道,再默讀一下課文,看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里發現課文與這則報道的最大不同。

  二、地震來臨的句子:

  課文中哪里描寫了地震的來臨?

  1、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棟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

  2、樓房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并伴隨著刺耳的吱吱聲,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

  我們讀書還要進行想象,讀到這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3、地動山搖。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樓房塌陷了……

  (1)聚焦這里,你有沒有發現有什么獨特的地方?讀。

  4、出示三句話。這是課文中描寫地震情形的幾句話,讓我們感到處處危急,報道中有這樣的環境描寫嗎?

  讓我們連起來讀,把我們的想象、感受融進去。

  三、譚老師的反應:

  1、在這樣的危急關頭,譚老師是什么反應?

  他意識到情況不妙,來不及多想,就大聲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1)分秒必爭,容不得半點遲疑,讀。

  (2)譚老師臨危不懼,在他的指揮下,大部分同學逃了出去,但還有四個同學來不及逃走,譚老師這時是怎么做的?

  2、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1)找出動詞。拉、撐、護,你讀出了什么?

  (2)讓我們們把時間定格下來,想一想,在立即的背后譚老師會想些什么?

  (3)瞬間的反映中看出了他對學生的關心、責任。想想譚老師平時是怎么做的?3、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

  (1)這句話,包含著沉甸甸的分量,這不僅僅是老師張開雙臂護住學生的動作,他還是(無私大愛、沉沉的愛、對學生的希望、英勇、頑強、恪盡職守,師德崇高……)

  (2)它是世界上最英勇最悲壯的姿勢,是世界上最偉大最有力量的姿勢!再讀句子,把你的體會送到句子中。

  (3)報道中有這樣的正面描寫、細節描寫嗎?

  四、譚老師就這樣走了,沒有給我們留下只言片語,但他的師魂卻銘刻在每一個人心中,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人們的評價吧!

  1、出示課文中三段話。讀。

  2、這些話,譚老師聽見嗎?但我寧愿相信,他的在天之靈一定會聽見,如果你是他的同事、學生、朋友,你會說什么?

  說話:譚老師,你是這樣的人,。

  3、這些側面的描寫,報道中有沒有?

  課文通過環境的渲染、細節的描寫和側面的烘托,讓我們感受到:

  五、感受精神:

  1、出示:譚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師,他用自己的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

  (1)讀。詮釋?這段話中,譚老師用語言了嗎?用什么來詮釋?(生命、姿勢、行為)

  (2)在課文中,譚老師還用別的什么方式來詮釋了什么呢?讀讀1-3自然段,這些,報道中有沒有?

  2、譚老師走得有些匆忙,但我們相信,他是從容而寬慰的,雕塑家劉浪為他塑了一張像。學到這里,你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呢?

  我們從這最后的姿勢中感悟了很多很多,千言萬語,請把你想說的告訴同桌。

  3、雕塑家為他塑像,作曲家為他譜曲,作家為他寫文,所有的一切告訴我們:出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最后的姿勢 篇9

  教學內容

  6.最后的姿勢

  共幾課時

  2

  課型

  新授

  第幾課時

  1

  教學目標

  1.學習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認識2個二類字。聯系課文語境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3.初步了解譚老師,在腦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勢的初步印象。

  4.在讀明白文本的基礎上理清課文的脈絡,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5.明確課文所采用的寫作方法: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和側面烘托的方法。

  教 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在讀明白文本的基礎上理清課文的脈絡,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

  明確課文所采用的寫作方法: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和側面烘托的方法。

  教學資源

  1.“5.12”大地震的概況,學生當時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參與抗震救災的活動。

  2.學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譚千秋老師的人物介紹。

  預習設計

  1.初讀課文,要求正確、流利。

  2.課后第2題:查字典,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廢墟 坍塌 震撼 詮釋 生死攸關

  3.搜集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學程設計

  導學策略

  調整與反思

  一、喚起回憶

  1. 看圖片,感受大地震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災難。

  2.交流自己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二、在交流和傾聽中了解譚千秋

  三、初讀課文

  1.模仿譚老師最后的姿勢是怎樣的。

  2.速讀課文,用“     ”在文中

  學程設計

  一、背景導入,初入情境

  1.師:同學們,還記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嗎?(四川汶川里氏8級地震)

  2.看圖片(書上的兩幅),感受大地震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災難。

  3.請學生交流預習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兩個)

  二、揭示課題,了解譚千秋

  1.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最后的姿勢》,也是發生在地震中的一個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譚千秋

  2.簡介譚千秋,先請學生講,教師補充。教參57頁

  三、課題引領,初讀課文

  1.通過預習,你能來模仿一下,譚老師最后的姿勢是怎樣的嗎?(請生模仿)

  2.初讀課文,讀完后思考:譚老師“最后的姿勢”是

  導學策略

  調整與反思

  畫出相應的語句。

  四、朗讀詞語,概括主要內容

  1.分組朗讀詞語,解釋通過預習已經理解的詞語。

  2.學習根據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結果等要素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五、分段,概括段意,并體會寫作方法。

  1.自主分段,練習概括段意。

  2.結合課文,體會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細節描寫,環境烘托等寫作方法。

  什么樣子的?用“     ”在文中畫出相應的語句。(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文中還有兩處也可。

  四、朗讀詞語組塊,概括主要內容

  1.分組出示詞語,朗讀,交流預習中理解的詞語

  (1)廢墟 坍塌 塌陷 塵埃

  (2)震撼 詮釋 生死攸關

  (3)妙語連珠 大公無私 師德靈魂 愛與責任

  詞語解釋見教參57頁

  2.瀏覽課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在教學樓即將坍塌的時候,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五、理清課文脈絡,體會寫作方法

  1.學習給課文分段,學生自主練習。

  第一段(1)5.12譚千秋老師早早地趕到學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來臨時,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身體保護四個學生的經過。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員、獲救學生和老師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們對譚千秋老師的深情贊頌。

  2.體會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細節描寫,環境烘托等寫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寫 第三段:側面描寫

  (2)第二段:環境烘托

  (3)第6節最后一句:細節描寫

  六、作業:抄寫詞語

  作業設計

  1.高質量地完成本課的《習字冊》。

  2.抄寫文中的詞語2遍。摘抄文中的成語。

  3.記住課后2中詞語的意思。

  4.完成《一課一練》中的第一到第三題。

最后的姿勢 篇10

  6.最后的姿勢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3.理解文中重點句子的意思。  

  4.能夠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重點:  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 譚千秋 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教學難點:  能夠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了解課文內容,理清課文層次。  

  教學過程:  

  一、背景導入,初入情境  

  1.師:同學們,還記得 2008年5月12日 14分28分04秒嗎?(四川汶川里氏8級地震)  

  2.看圖片(書上的兩幅),感受大地震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災難。  

  3.請學生交流預習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兩個)  

  二、揭示課題,了解譚千秋  

  1.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最后的姿勢》,也是發生在地震中的一個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譚千秋  

  2.簡介譚千秋,先請學生講,教師補充。  

  三、課題引領,初讀課文  

  1.通過預習,你能來模仿一下,譚老師最后的姿勢是怎樣的嗎?(請生模仿)  

  2.初讀課文,讀完后思考:譚老師“最后的姿勢”是什么樣子的?用“    ”在文中畫出相應的語句。(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文中還有兩處也可。  

  四、朗讀詞語組塊,概括主要內容  

  1.分組出示詞語,朗讀,交流預習中理解的詞語  

  (1)廢墟  坍塌  塌陷  塵埃  

  (2)震撼  詮釋  生死攸關  

  (3)妙語連珠  大公無私  師德靈魂  愛與責任  

  2.瀏覽課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在教學樓即將坍塌的時候,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五、理清課文脈絡,體會寫作方法  

  1.學習給課文分段,學生自主練習。  

  第一段(1)5.12 譚千秋 老師早早地趕到學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來臨時, 譚千秋 老師用自己的身體保護四個學生的經過。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員、獲救學生 和 老師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們對 譚千秋 老師的深情贊頌。  

  2.體會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細節描寫,環境烘托等寫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寫 第三段:側面描寫  

  (2)第二段:環境烘托  

  (3)第6節最后一句:細節描寫  

  課內十分鐘安排:  

  1.交流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2.自主練習給課文分段。  

  作業:  

  1.高質量完成本課的《習字冊》。 

  2.抄寫文中的詞語2遍。摘抄文中的成語。  

  3.《補充習題》作業 。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3.理解文中重點句子的意思。(課后3)  

  4.能夠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一板塊:圖片入境,導入課文  

  1.出示相關圖片  

  2.板書:最后的姿勢  

  3.齊讀課題。  

  面隊死亡,我們可能無法作出更多的選擇,可是 譚千秋 老師卻義無返顧地選擇了一個特殊的生命姿勢。那么這最后的姿勢是一個怎樣的姿勢呢?從課文中提煉出一句話。  

  第二板塊:讀順課文,讀懂姿勢  

  1.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文中幾處描寫了譚老師“最后的姿勢”,畫出來,認真讀一讀。  

  3.找出最感動你的句段,在組內認真朗讀。  

  第三板塊:品讀姿勢,豐富英雄形象  

  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  

  1.課文中有兩處描寫譚老師姿勢的句子,請同學們快速瀏覽,用橫線畫下來讀一讀。  

  2.出示6、8兩節相關句子  

  a、護生的姿勢  

  譚 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自己弓著背,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1)體味用詞的準確性。  

  (2)啟發學生想象:如果沒有 譚 老師的拉、撐、護,就會出現什么樣的惡果?  

  (3)再現地震情形,  

  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個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  

  樓房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并伴隨著刺耳的吱吱聲,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  

  地動山搖。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樓房塌陷了……  

  就是在這樣生死攸關的情況下, 譚 老師立即將——引讀護生的姿勢。  

  過渡:地動山搖。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樓房塌陷了……只是一瞬間的震蕩, 譚 老師永遠告別了和風陽光雨露,還有人間的歡笑淚水,永久沉睡在了眾人撕心裂肺的淚水中。他那最后的一撐把生的希望留給了自己的學生,而自己卻永遠地倒下了……當人們在廢墟中發現他的時候,在場的人都被震撼了!  

  b、犧牲的姿勢  

  “我們發現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后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護著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還活著!”  

  (1)這一句中你最感動的詞語有哪些?說說令你感動的理由?(抓住“死死”等詞語,感受人們對 譚 老師的敬意。)  

  (2)品味用詞  

  補充材料: 譚 老師是一位十分注重教書育人的老師, 5月12日 那天下午2點多,他一如既往地在教室為學生們上課。這堂課上,他給學生們講“人生的價值”。“人生的價值是什么?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著想,為集體著想,為國家著想……”他是這么說,更是這么做的。在學生眼里, 譚 老師講課繪聲繪色,不僅妙語連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從教26年來, 譚 老師不僅教學成績顯著,被評為特級教師,而且他非常愛學生,在校園里看到一塊小石頭都要撿起來,生怕學生們在玩耍時受傷,被同事們譽為“最疼愛學生的人”。  

  然而同學們再也聽不到 譚 老師的聲音了,講臺上再也見不到那充滿活力的身影了。師生齊讀:  

  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  

  (3)同學們,這最后的姿勢是       的姿勢;這最后的姿勢是       的姿勢;這最后的姿勢是           的姿勢。(英勇的姿勢  頑強的姿勢   愛的姿勢   師德崇高的姿勢……)  

  第四板塊:評價人物,英雄永存  

  過渡: 譚 老師永遠離開了我們,當人們從廢墟中搬走壓在 譚 老師身上的最后一塊水泥板時,人們震撼了。  

  1.災難發生后,第一個發現譚老師的救援人員眼含熱淚地說:“       ;”獲救的學生說:“           ;”一位老師說:“                   。”  

  2.聽了這個故事的我們,想這樣說:…   。(把最想說的一兩句寫下來)千說萬說,在大家心中,他是一個          、      的老師。  

  小結:譚千秋一個普 通的 老師,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老師,他用自己的行為詮釋了教師的愛與責任,同學們,俗話說“大愛無痕”, 譚 老師就是將自己的大愛化成了最后的姿勢——    ,所以人們這樣贊頌——  

  板書: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第五板塊:總結延伸,升華主題  

  汶川大地震是一場百年不遇的災難,人在自然災難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堅強和人間的大愛卻是光彩奪目的。在這國難家難突然降臨之時,可愛可敬的人們演繹了一個個驚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 譚千秋 老師就是其中之一。讓我們記住他恪盡職守、充滿無私大愛的雙臂,記住他令世人永生難忘的——(齊讀課題)最后的姿勢!  

  這是人民教師最后的姿勢,有那么多教師,盡管姿勢不同,但都用生命中最后的姿勢守護著他們的學生,給了學生們生的陽光。  

  (拓展資料)  

  汶川縣映秀鎮的群眾徒手搬開垮塌的鎮小學教學樓的一角時,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廢墟上,雙臂緊緊摟著兩個孩子,兩個孩子還活著,而他已經氣絕。由于緊抱孩子的手臂已經僵硬,救援人員只得含淚將之鋸掉才把孩子救出。這就是該校29歲的老師張米亞。“摘下我的翅膀,送給你飛翔。”多才多藝、最愛唱歌的 張米亞 老師用生命詮釋了這句歌詞。  

  四川什邡市紅白鎮中心學校20出頭的二年級語 文 老師湯宏最后的姿勢定格在這樣的畫面上——兩個胳膊下各抓了一個孩子,身子下還護著幾個孩子,被他用血肉之軀護住的孩子們幸運地活了下來。  

  向倩:什邡市龍居小學英語教師。向倩的遺體被發現時,她已被壓斷為3截。幾乎碎成一團的上半身,張開的雙臂下,緊緊摟著三個也已死去的學生。救援人員怎么也無法扳開她的雙手,現場的武警官兵為之落淚,紛紛行起軍禮。說到向倩,校長謝洪安的眼睛再次濕潤:“ 向 老師當時離逃生口最近,她在三樓給六二班上課,只需跨出教室門,再兩步,沖到走廊,就能躲開轟然坍塌的樓板,從樓道逃生!”  

  26歲的袁文婷老師走了,離開了她深愛的講臺,離開了她留戀的世界,陪伴她的,只有幾個地震時她來不及救出的學生!她走得那樣的慘烈和壯烈,留給我們的是廢墟中一個身軀的兩截,一雙巨大的雙臂下還護著兩個學生,這就是她最后的人生,最后的姿勢!永遠、永遠地定格在這個世界。  

  “少年智則中國智,少年強則中國強。”我想,正是因為有這樣一個個老師,塑造和捍衛了我們所謂的師魂,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有理由為這個災難中的四川,災難中的中華民族吶喊:  

  汶川加油!四川加油!中國加油!  

  【板書設計】  

  6.最后的姿勢  

  愛        責任  

  恪盡職守  

  大公無私  

  課內十分鐘安排:  

  1.閱讀補充材料。  

  2.練說:這最后的姿勢是       的姿勢。  

  3.練說:評價人物  

  4.練筆:聽了這個故事的我們,想這樣說:      。(把最想說的一兩句寫下來)  

  【推薦閱讀】  

  地震中的父與子  

  作業設計:  

  1.完成課后的第2.3題,記住答案的要點。  

  2. 完成《補充習題》剩下作業。  

  3.朗讀課文,每個同學都要做到有感情,優生用演講的方式誦讀。

最后的姿勢 篇11

  設計理念:

  《最后的姿勢》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新入選的一篇課文,這一課記敘的是去年的5.12地震中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護住學生的感人事跡。

  本課的教學設計,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挖掘出情的根源。本文的教學設計,我緊扣文章的主旨“最后的姿勢”張開雙臂,護住學生,反復引導學生品讀、感悟,深刻的挖掘出這一姿勢的內涵。

  2、 引領到文的品悟點。本節課設計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品讀在地震發生的第一時刻譚老師的表現,學生深刻感悟這是老師愛與責任的表現,加強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度,對文章內涵的領悟力。

  3、 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以情帶讀”,老師首先就要做一個引導者,先感動自己,才能再去感染學生,本節課設計中,我還搜集了一些插圖,配上合適的背景音樂,學生的情感自然得到升華,于是他們對文章內涵的感悟也會在聲情并茂的朗讀中得以體現。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3、理解文中重點句子的意思。(課后3)

  4、能夠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重點

  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教學難點

  能夠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準備:

  自制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出示地震前后的圖片(配樂)

  師:20__年5月12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八級大地震,將川西北一個個美麗的城鎮鄉村瞬間變成廢墟,哭聲、喊聲,撕心裂肺,數以萬計的人失去了生命。可在天災面前涌現出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這節課讓我們繼續回到20__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關注發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認識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老師,共同去感受他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勢。

  板書:最后的姿勢 齊讀課題。

  過渡:面隊死亡,我們可能無法作出更多的選擇,可是譚千秋老師卻義無返顧地選擇了一個特殊的生命姿勢。那么這最后的姿勢是一個怎樣的姿勢呢?從課文中提煉出一句話。

  二、品讀姿勢

  1、生回答,(課件一)投影出示: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

  2、課文中有兩處描寫譚老師姿勢的句子,請同學們快速瀏覽,用橫線畫下來讀一讀。

  a、護生的姿勢

  1、出示課件: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1)指名讀:這是譚老師保護學生時的姿勢。

  (2)請同學們仔細讀一讀,這句話中抓住了譚老師的哪幾個動作,從他的這些動作中,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

  交流、相機提示:拉、撐、護,從這其中我們體會到了譚老師對學生的愛。動作的快。讀好句子。

  (3)啟發學生想象:如果沒有譚老師的拉、撐、護,就會出現什么樣的惡果?

  (4)(課件四)地震發生視頻。

  2、過渡:那譚老師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做出這樣的選擇的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4—7自然段,邊讀邊劃出關鍵的詞句,品讀品讀,細細地體會。

  誰來說說,譚老師是在怎樣的情況下作出這選擇的呢?

  (情況十分危急,你是從哪兒感受到的?)

  3、出示: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棟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

  指導朗讀:情況十分危急該怎么讀?要地震了,多危險呀!讀得這么慢,對嗎?看,這兒有三個感嘆號,讀得時候應該注意什么?

  指導朗讀:要地震了,譚老師的話應該讀出怎樣的感覺?很鎮定的感覺,怎么來表達呢?

  4、你還從哪兒感受到情況十分危急的?

  出示:第五自然段

  你從這句話的哪些詞語中感受到情況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聲,塵埃騰空而起”說明了什么?)讀好句子。

  緊要關頭,情況之危急,可用什么詞來形容?

  (千鈞一發 生死攸關 萬分危急 )

  過渡:是啊,在危急關頭,他選擇了用自己的雙臂守住孩子們的生命之門,他選擇用“張開雙臂、護住學生”的姿勢面對死亡。(再讀句子)

  5、范讀:地洞山搖。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樓房塌陷了……

  過渡:就是在這樣生死攸關的情況下,譚老師立即將——引讀護生的姿勢。

  從這兒你們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臨危不懼 舍身救生)

  同學們,想一想作者寫譚老師最后的姿勢,為什么花費那么多的筆墨進行環境描寫,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過渡:地震了,情況萬分危急,作者通過對危急環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譚老師的光輝形象,讓我們更深刻地感受到譚老師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學生。讓我們拿起書,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 (齊讀4——7段)

  過渡:課文中第二次出現對譚老師最后姿勢的描述,出現在人們的話語里

  b、犧牲的姿勢

  1、(課件五)“我們發現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后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護著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還活著!”

  2、譚老師這最后的姿勢給人怎樣的感受?(震撼)

  這句話中哪些詞語讓你感受到震撼的?請你自己讀讀,抓住關鍵詞句品讀體會。

  明確:“死死地”。

  想象:磚塊掉下來了,砸得譚老師鮮血直流,但譚老師仍然: 張開雙臂,死死地護住學生;樓板壓下來了,譚老師后腦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譚老師仍然:張開雙臂,死死地護住學生;鮮血噴涌,疼痛難忍,但譚老師:張開雙臂,死死地護住學生。

  3、此時此刻,我們又看到了一位怎樣的老師?(愛生如子 舍己為人 舍生取義 恪盡職守)

  4、被深深震撼的還有誰呢?請同學們自己讀課文9、10自然段,抓住關鍵詞句品讀體會。

  出示:“地震時,眼看教室要倒,譚老師飛身撲到了我們的。”獲救的學生這樣回憶。

  你是從哪些詞語上感受到震撼的?“飛身”、“撲”,這兩個詞語讓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奮不顧身……)

  譚老師面對危險,將生死置之度外,他飛身一撲,用他的雙臂為學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門,怎能不讓人震撼呢?(齊讀這句話。)

  4、出示:一位老師說:“如果要快速逃離現場,論條件,老師離門口最近,最有可能離開。但在生死攸關的一刻,譚老師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學生。”

  你覺得老師說的話有沒有道理?如果他不顧那四位學生離開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護四位學生,他……這就叫生死攸關。(讀詞)是呀,他明知道留下來是死,但他還是果敢地留下來了,飛身撲去,怎能不讓人震撼呢?(在齊讀這句話)

  (設計意圖:學習這一部分,我著重引導學生深入品讀地震中譚老師動作、語言以及地震后人物的語言,抓住這“最后的姿勢”,反復反復地出示,反復反復地讀悟,進而給學生留下了強烈的悲壯的直觀印象。學生深入地理解,深情地朗讀應該是被譚老師精神所打動的很好印證。)

  5、譚老師為什么會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挺身而出、舍生取義,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為學生牢牢守護生命之門呢?(老師一直沒有想的是什么,他自己為什么不跑! )

  生1:因為他覺得全班學生都一個沒走,他不能走!

  生2:因為還有四個學生還沒沖出去!

  師:說明了什么?

  生3:他的心里始終裝著的是他的學生,他的學生是第一位的!

  生4:是責任!因為他是一位人民教師!

  導出第三自然段,出示:“人生的價值是什么?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著想,為集體著想,為國家著想……”

  過渡:這就是譚老師的人生格言,譚老師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所以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他……

  6、同學們說得都很好,如果說地震中的譚老師是正面描寫,那么作者通過對救援人員、獲救學生、老師的話得描述,這叫什么描寫?(側面描寫)通過側面描寫的方法,更突出體現譚老師光輝形象和高尚的師德,讓我們更深刻地了解到譚老師對學生的愛,不僅是掛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現在行動里的。他最后的姿勢,讓我們深深地震撼。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情感,一起讀好第八到第十自然段。(分角色朗讀)

  三、學習第三次(最后的姿勢)

  1、引讀:在學生眼里,譚老師講課繪聲繪色,不僅妙語連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從教26年來,譚老師不僅教學成績顯著,被評為特級教師,而且他非常愛學生,在校園里看到一塊小石頭都要撿起來,生怕學生們在玩耍時受傷,被同事們譽為“最疼愛學生的人”。

  然而同學們再也聽不到譚老師的聲音了,講臺上再也見不到那充滿活力的身影了。師生齊讀:

  出示: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

  2、同學們,一起回顧譚老師的行為,如果將這一切化成一個字,那是什么字?(愛 勇 )如果把他張開雙臂,護住學生定格成最后的姿勢,這又是一種怎樣的姿勢?

  這最后的姿勢是 的姿勢;這最后的姿勢是 的姿勢;這最后的姿勢是 的姿勢。(英勇的姿勢 頑強的姿勢 愛的姿勢 師德崇高的姿勢……)

  3、交(設計意圖:以課文的核心問題引領全文。語文教材的每篇課文都有自己的一個核心問題,教師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提煉出能夠引領全文,激發學生思維的問題,主導教學進程。同時,此問題的提出,也是給教師一個“放手讓學生試著自己學,自己走路的機會”。把課堂的主導權讓給學生,充分體現以生為本。)

  交流、小結:譚老師這最后的姿勢,不僅震撼了獲救的四個學生,不僅震撼了在場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國人,千言萬語都匯成了一句話。

  出示:譚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師,他用自己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人們贊頌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這最后的姿勢不僅僅只是對學生的愛,更重要的它表達的是一種精神,一種為人師應有的精神,那就是愛與責任(板書)。

  4、難怪人們會贊頌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四、總結

  師解說:汶川大地震是一場百年不遇的災難,人在自然災難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堅強和人間的大愛卻是光彩奪目的。在這國難家難突然降臨之時,可愛可敬的人們演繹了一個個驚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譚千秋老師就是其中之一。讓我們記住他恪盡職守、充滿無私大愛的雙臂,記住他令世人永生難忘的——(齊讀課題)最后的姿勢!

  設計意圖:通過師生之間的讀悟,“最后的姿勢”已經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位學生的心里。譚千秋老師精神永存!)

  五、課后作業

  搜集地震中感人的故事。

最后的姿勢 篇12

  一、教材分析

  《最后的姿勢》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一單元的課文都是介紹人物高尚品質的。《最后的姿勢》講的是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51歲的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生命護住四名同學的英勇事跡。“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勢。”“譚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師,他用自己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譚老師雖然離我們而去,但他那熱愛學生,忠于職守的不朽精神應當長存在我們心中。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結合教材,面向學生,我確定以下幾點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作者使用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方法表現人物特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技能目標:學習用自學、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體會譚老師偉大的人格魅力。

  3、情感目標:通過對課文的學習,體會譚老師在大難來臨時,忠于職守,舍生忘死的師德靈魂。

  教學重點:學習用自學、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體會譚老師偉大的人格魅力。

  教學難點:理解“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勢。”的意思。

  三、教法學法

  教學方法: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和這篇課文的實際情況,我決定采用自主學習法和繼續指導小組合作法進行教學。

  學習方法:“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繼續指導自習、小組合作學習以及讀書批注等方法。

  四、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

  1、認真讀課文,思考:譚老師是一個怎樣的人,圈畫出能表現譚老師特點的詞、句,并在旁邊批注。

  2、課后練習4:在2008年地震災害中,出現了許許多多像譚千秋老師這樣的英雄行為。請搜集當年抗震救災的動人事跡,跟同學們交流。

  (一)復習導入

  1、《最后的姿勢》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2、譚老師生命中最后的姿勢是怎樣的?

  (二)精讀課文,感受譚老師偉大的人格魅力。

  1、回憶預習作業第1題的內容。

  2、小組交流預習時的收獲和困惑。

  3、小組選派代表,全班交流,相機指導朗讀。

  預設

  a、 慈父:課文第一自然段

  b、 教學能力強:課文第十一自然段

  c、 熱愛學生、忠于職守:課文三到十自然段

  (1)、給學生講人生的價值,他是這樣講的,也是這樣做的。

  (2)、地震來臨時,譚老師的動作、語言等。

  (3)、地震結束后,救援人員見到的情景。

  (4)、獲救學生的話,其他老師的話。

  …………

  4、小結,齊讀“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勢。”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5、課文從幾個方面來寫譚老師的,重點寫了哪一方面,為什么?(結合最后以自然段理解)相機板書: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三)拓展延伸

  1、組內交流預習題第2題的內容,要求先說事跡,再說這個事跡帶給我們的收獲。

  2、全班交流。

  (四)作業

  繼續搜集有關忠于職守的英雄事跡。

  (五)板書設計

  6 最后的姿勢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最后的姿勢 篇13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體會細節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

  教學重點:

  學習細節描寫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難點:

  品讀語言文字,體會“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視頻導入,感受地震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災難。

  2、揭題。板書課題。

  3、齊讀課題。

  4、質疑。

  師:走進四川,走近汶川。

  二、初讀課文。

  1、讀通課文,理清脈絡。

  2、帶著疑問,品讀課文。

  三、初步理解課文。

  1、最后的姿勢是什么?找出文中的相關內容。

  2、指明說。

  3、反復品讀。

  4、師小結:

  5、人們是如何贊頌譚千秋老師的?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四、小結。

  “大音希聲,大愛無痕”的譚千秋老師

  生: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高尚的師德教義、偉大的血肉之軀,譚千秋老師

  生: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頑強的斗爭精神,人性的光輝,譚千秋老師

  生: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五、小練習。

  譚老師,您是_________________

  六、拓展。

  1、汶川大地震英雄教師事跡

  “折翅雄鷹”雙“翼”護佑兩學生的汶川縣映秀中心小學教師——張米亞

  用身體為孩子擋住水泥板的綿竹市遵道鎮歡歡幼兒園教師——翟萬容

  舍身救出十余名學生的什邡市師古鎮中心小學教師——袁文婷

  2、給災區的同學寫封信。

最后的姿勢 篇14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3、能夠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重點

  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教學難點

  能夠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主要內容,直入文本中心

  1、通過上一節的學習,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2、這是一位多么可敬的老師,就讓我們為他深深地鞠一個躬。(全體師生鞠躬)那么,譚老師究竟有什么可敬之處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文本,與譚老師來個零距離接觸。

  二、共同學習,感受譚老師的愛與責任

  1、出示自讀要求:

  自讀課文,通過字里行間,感受譚老師的可貴品質,把你認為重要的句子畫下來,并在旁邊做上批注。

  2、學生交流,教師相機指導:

  ⑴譚老師告訴學生們“人生的價值”是什么呢?(出示,生讀)

  師:這是譚老師的言傳,是他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也為下文危難之時他堅定的抉擇埋下伏筆,他這樣做,不是偶然的,與他的人生追求,平時對學生的殷切希望息息相關。

  ⑵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個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

  通過這三個嘆號,你明白了什么?(讀出情況危急)

  ⑶他意識到情況不妙,來不及多想,就大聲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⑷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在文中找出與這一句想照應的句子。

  出示: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

  如何理解這一句話?(這是譚老師逝世時的自然姿勢,但正是這一姿勢,挽救了四個學生的生命,體現了在危難之際他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以學生安危為重,恪盡職守、充滿無私大愛的高尚品質;正是這一姿勢,讓人們深深感動,永生難忘,并對譚老師產生崇高的敬意。)

  ⑸出示:救援人員、獲救學生和一位老師對譚老師的評價。

  體會側面烘托的作用,感受人們對譚老師的深深敬意。

  隨機指導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表達方法。

  3、補充資料:

  從教26年來,譚千秋不僅教學成績顯著,被評為特級教師,而且他非常愛學生,在校園里看到一塊小石頭都要撿起來,生怕學生們在玩耍時受傷,被同事們譽為“最疼愛學生的人”。

  三、教師總結,升華情感

  汶川地震是一場百年不遇的災難,人在自然災難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堅強和人間的大愛卻是光彩奪目的。在這國難家難突然降臨之時,可愛可敬的人們演繹了一個個驚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譚千秋老師就是其中之一。讓我們記住他恪盡職守、充滿無私大愛的雙臂,記住他令世人永生難忘的——(齊讀課題)最后的姿勢!

  全體師生面對可親可敬的譚老師,莊嚴地行隊禮。

  四、布置作業(任選一題)

  1、在20__年汶川地震中,出現了許許多多像譚千秋老師這樣的英雄行為。請你搜集抗震救災中的動人事跡,辦一期手抄報

  2、通過查找資料,認識地震,了解地震的相關知識,辦一期手抄報,增強抗震救災及自救的能力。

最后的姿勢(精選14篇) 相關內容:
  • 最后的姿勢(學生作文)

    最后的姿勢五(9)班 董晨雨地動山搖。他弓著身子,張開雙臂緊緊地趴在課桌上,伴著雷鳴般的響聲,任憑冰雹般的磚瓦都墜落到他的頭上,手上,背上。鮮血霎時間噴涌而出。...

  • 最后的姿勢

    6.最后的姿勢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3.理解文中重點句子的意思。...

  • 6.最后的姿勢

    教學內容 6.最后的姿勢 共幾課時 2 課型 新授 第幾課時 1 教學目標 1.學習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認識2個二類字。聯系課文語境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3.初步了解譚老師,在腦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勢的初步印象。...

  • 6.最后的姿勢

    一、教學要求:1.學習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2.學會本課9個生字,認識2個二類字。聯系課文語境重點詞語的意思。3.初步了解譚老師,在腦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勢的初步印象。4.在讀明白文本的基礎上理清課文的脈絡,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 6、最后的姿勢

    教學要求:1.學習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2.學會本課9個生字,認識2個二類字。聯系課文語境重點詞語的意思。3.初步了解譚老師,在腦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勢的初步印象。4.在讀明白文本的基礎上理清課文的脈絡,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 《最后的姿勢》第一課時(精選14篇)

    一、教學目標:1、學習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2、學會本課9個生字,認識2個二類字。3、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4、在讀明白文本的基礎上理清課文的脈絡。...

  • 《最后的姿勢》導學案(通用12篇)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系語境理解重點詞語。抓住課文的重點語段復習,進一步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 《最后的姿勢》教學設計(精選17篇)

    一、緊扣環境,創設情境1出示廢墟罔片,描述:2008年5月12日,8級強震猝然襲擊四川汶川,大地顫抖,山河移位!2引讀第2自然段:天空陰沉沉的。...

  • 最后的姿勢教學案例(精選2篇)

    《最后的姿勢》一文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的課文,文章是根據發生在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中的真實事件改寫的。課文以感人的筆觸,記敘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秋千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守護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跡,展現了他忠于職守,...

  • 最后的姿勢導學案(通用2篇)

    一、查字典,先理解帶點詞的意思,再聯系上下文寫出詞語的意思,然后按要求練習。1、生死攸關: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公開課教案《最后的姿勢》第二課時(精選15篇)

    【教學目標】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3、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理解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4、能夠體會環境描寫及場景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 《最后的姿勢》的第二課時教案(精選15篇)

    教學目標: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2、通過品讀語文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涵,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3、能夠知道地震時的自我保護以及生命的意義。...

  • 《最后的姿勢》教案(精選15篇)

    一、導入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第六課:最后的姿勢(齊讀課題)。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這是誰最后的姿勢?這個姿勢是怎樣的?課文講述的故事給你怎樣的感覺?3、是呀!...

  •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范文(精選12篇)

    《最后的姿勢》這篇課文是根據2019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中的真實事件改寫的。課文以感人的筆觸,記敘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守護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跡,展現了他恪盡職守,一心為學生的無私大愛...

  • 《最后的姿勢》語文教學反思(精選6篇)

    《最后的姿勢》是蘇教版新選入的一篇文章,課文講述的是去年發生在四川汶川8.0級特大地震時,譚千秋老師臨危不懼,組織他的學生迅速撤離,并用自己的身軀護住了難以脫身的四名學生,而他卻因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精欧美乱码一二三四区 | 久久福利视频网 |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av | 免费观看色网站 | 69a∨色欧美丰满少妇 | 久久狼人大香伊蕉国产 | 91在线视频国产 | 男人的网站你懂得 | 麻豆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成人av免费播放 | 免费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动图 | 精品va天堂亚洲国产 | 国产小视频一区 | 成人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日韩中文字幕专区 | 国产精品伦子XXX视频 | 五月天久久激情 | 日日狠狠久久偷偷四色综合免费 | 污视频网站观看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高潮久久久 | 国产高清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专 | 日韩人妻系列无码专区 | 国产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h免费在线 | 国产另类交视频免费观看 | 一区二区免费视频va | 粉嫩绯色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日韩性猛交 | 精品一级黄色片 | 九九在线播放 | cijilu在线视频最新地址 | 亚洲成AV人最新无码不卡短片 | www高清在线视频日韩欧美 | 欧美性生活久久 | 大色综合色综合网站 | aaaa国产精品 | 真实国产乱子伦对白视频不卡 | 苍井空毛片精品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