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最后的姿勢
理清課文脈絡,體會寫作方法
1.學習給課文分段。
第一段(1)5.12譚千秋老師早早地趕到學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來臨時,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身體保護四個學生的經過。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員、獲救學生和老師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們對譚千秋老師的深情贊頌。
2.體會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細節描寫,環境烘托等寫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寫 第三段:側面描寫
(2)第二段:環境烘托
(3)第6節最后一句:細節描寫
詞語:
譚千秋 洗漱 吱吱 塵埃 短暫
坍塌 瞬間 廢墟 震撼 贊頌
凹下去 詮釋 繪聲繪色 大公無私
血肉模糊 生死攸關 妙語連珠
本文主要寫了在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守護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跡。體現了譚老師在危難之際把生死置之度外,以學生的安危為重,恪盡職守、充滿無私大愛的高尚品質。(中心思想)
1、我眼中的譚老師:譚老師在平時是一位慈愛的父親,一位盡責的老師,當巨大災難來臨的時候,譚老師恪盡職守、無私大愛、臨危不懼。
2、“英雄不死,精神千秋!”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答:這句話的意思是:譚千秋老師的愛會恒古不變的傳下去,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3、為何以“最后的姿勢”為題?
答:以“最后的姿勢”為題,飽含著對譚千秋老師舍己救人壯舉的贊頌和敬佩之情。
4、“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在5月12日這一天,我們第一次認識了譚千秋老師,也一輩子記住了譚千秋老師,此時,你想對譚老師說些什么?把你想說的話,用“譚老師,我想對你說——”來試試。
敬愛的譚老師,我想對您說:您是一位平凡的人民教師,卻做了一件不平凡的事。2008年5月12日,你在地震的那一刻,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你放棄了逃生的機會,選擇了死亡。我想,在那一刻——那雙閃爍著光芒的生命的翅膀,即將展翅翱翔。因為你為學生們注入了生命中最美好的東西——愛與奉獻,舍己為人!
5、課文二、三兩段都描寫了譚老師誓死護衛學生的形象,但描寫方法不同,將第三段刪掉可以嗎?
答:①不可以將第三段刪掉。
②第二段直接描寫譚老師的英雄行為,這叫正面描寫。第三段是通過別人的話語來烘托譚老師的英雄壯舉,這是側面描寫,側面描寫在文中能起到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人生的價值是什么?
答:人生的價值是恪守盡職、大愛無私、舍己為人、更多地為他人著想……
課文最后一節的作用:總結全文,點明中心,詮釋人名涵義。
形容情況危險的四字詞語有(危在旦夕)(千鈞一發)(危機四伏)(命懸一線)
小結:雖然他走了,但是,他那張開雙臂保護學生的姿勢,永遠定格在汶川大地震中,永遠雋刻在了四個學生的腦海里,雋刻在世人的心中,成為一座可歌可泣的英雄教師雕像,成為激勵幾代人幾十代人的英雄事跡,永遠傳頌下去。
人們之所以要傳頌他,是因為他那張開的雙臂,是一雙英勇無畏的雙臂。
人們之所以要傳頌他,是因為他那張開的雙臂,是一雙精神最偉大、力量最強大的雙臂。
人們之所以要傳頌他,是因為他那張開的雙臂,是一雙恪盡職守、充滿無私大愛的雙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