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最后的姿勢
一、教學要求:
1.學習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認識2個二類字。聯系課文語境重點詞語的意思。
3.初步了解譚老師,在腦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勢的初步印象。
4.在讀明白文本的基礎上理清課文的脈絡,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5.通過具體的語言環境感受譚千秋最后的姿勢體現出的當機立斷、恪盡職守、無私師愛的高尚品質。
二.重點難點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三、教學過程:
一、回憶導入
師:同學們,還記得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嗎?
四川汶川發生里氏8級地震
師:這場地震將一個個美麗的鄉鎮變成了廢墟,數以萬計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對死亡,卻發生了這樣一個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齊讀課題。這個故事講的是誰的事跡?譚千秋(板書,齊讀)
二.初讀課文
1、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姿勢?面對死亡,譚老師為什么要用這樣一個姿勢?請同學們帶著問題自由讀課文。
2、出示文中生字新詞,個別讀,齊讀。
洗漱 吱吱 廢墟 坍塌
震撼 詮釋 生死攸關
能結合課文說說這些詞語的意思嗎?
3、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姿勢?譚老師為什么要用這樣一個姿勢?
4、能用自己的話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嗎?
(本文主要寫了在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守護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跡。)
5、課文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時間順序)找出文中表示時間的詞。你能按時間順序來給課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嗎?
6、默讀,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5月12日,譚老師和平常一樣,早早地趕到學校上班。
第二段(2-7):寫了譚老師在地震來臨時,用自己的身體保護四個學生的感人經過。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員,獲救學生和老師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們對譚老師的深情贊頌。
三.精讀課文
學習第一段:
1、讓我們先從5月12日的早晨開始回憶,默讀第一小節,思考,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
對家人關愛 對工作盡責(“平常” “早早”)
2、齊讀第一段。
3、平平常常的一天,誰會料想到會發生突如其來的大地震呢?在地震發生的時刻,譚老師又是怎樣說,怎么做的呢?請大家默讀課文的第二段。
學習第二段:
1、這一天的天氣有什么不同?(天空陰沉沉的。)
對于這一處環境描寫,作者單獨列為一個小節,是想提醒我們什么呢?
2、然而,此時正在上班的譚老師并沒有意識到災難的來臨,此時的譚老師正在教室內給學生上課。請大家一起讀。譚老師的課讓你學到了什么?
3、正在上課的時候,災難突然降臨了——
出示:(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棟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
此時的情況怎樣?(危險)你從哪兒看出來的?我們看出情況危險,譚老師也看出來了——
4、出示:他意識到情況不妙,來不及多想,就大聲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從譚老師的話中,你能看出什么?(板書:當機立斷)這就是老師對學生無私的愛。老師的話有作用嗎?
5、然而,地震發生得如此突然,留給大家逃生的時間實在太短暫了,情況越來越危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