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最后的姿勢
a.天空陰沉沉的。(預示著地震的來臨。)
b.忽然,課桌搖晃起來……地震! 在這里的三個!表達了什么,情況的危急,起到強有力的沖擊感情的作用。
c.地動山搖……樓房塌陷了……
這樣的環境描寫預示著譚老師遇難了,他的姿勢成為永恒的瞬間。
請同學來讀讀這幾句話,這幾句話,你又讀出了什么樣的譚老師?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恰當的環境描寫對突出人物的品質起來烘托的作用。
5、除了細節描寫,環境烘托,側面描寫也是我們表現人物常用的一種方法,請同學去讀讀課文的第三段,也就是課文的8-10自然段,
(1)、思考,如果去掉這段你覺得可以嗎?
(顯然不可以,這段側面描寫使故事變得真實可信。)
(2)這一段引用哪三位人物的話語?為什么這樣選擇?
(救援人員、學生、老師)(他們的所見最有說服力。)
(3)、從這三個人物所說的話里面,你體會到譚老師是個什么樣的人呢?你可以用書上的詞語來回答我,也可以用別的詞句來回答。
(4)、讓我們來分角色朗讀一下,這三個人物所說的話,再來感受一下譚老師的愛和責任。
6.這就是我們了解的譚老師,在危急關頭,舍身救生的譚老師,那么,在平時,他又是一位什么樣的老師呢,讓我們一起來讀讀課文的最后兩個自然段。
(1)出示“張開雙臂……姿勢”
(2)齊讀這句話,關于這句話,你是如何理解的。
(這個姿勢是譚老逝世時的自然姿勢。 正是這個姿勢挽救了四個學生的生命,體現了譚老師在危難之際把生死置之度外地人,以學生的安危為重,恪盡職守、充滿無私大愛的高尚品質。 正是這個姿勢讓人們深深感動,永生難忘,并對譚老師產生崇高的敬意。 因為,譚老師“張開雙臂,護住學生”的姿勢,已經銘刻在人們的心中,成為人們對他永恒的記憶,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
(3)若請你把題目中的“最后”換成文中另外的詞語,你會換成什么?
7.說得好,多么一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老師啊,作為同行,我也深深的敬佩他,現在讓我們和作者一起來讀一下課的最后一段,表達一下我們心聽贊頌之情吧。
8.請同學們聯系全文思考,為什么贊頌譚老師“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挽救了四個學生的生命,體現了譚老師在危難之際把生死置之度外地人,以學生的安危為重,恪盡職守、充滿無私大愛的高尚品質。讓人們深深感動,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9.學了課文你想對譚老師說些什么嗎?用“譚老師,我想對你說——”來試試。
三.總結全文
汶川大地震是一場百年不遇的災難,人在自然災害的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堅強和人間的大愛卻是光彩奪目的,在這國難家難突然降臨時,可愛可敬的人們演繹了一個又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同學們可以利用各種渠道去了解下這些真實的故事,在這些故事中,譚千秋老師就是其中的一個,讓我們永遠記住恪盡責守、充滿無私大愛的雙臂,記住他令世人永生難記忘的——(齊讀課題)最后的姿勢。
板書設計:
當機立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