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勢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3、能夠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2、能夠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準備:收集汶川地震相關資料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了解譚老師。
2、學會本課9個生字,認識2個二類字。聯系課文語境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教學重點、難點:
1、在讀明白文本的基礎上理清課文的脈絡,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2、明確課文所采用的寫作方法: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和側面烘托的方法。
教學準備:
1、學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2、譚千秋老師的人物介紹。
預習設計:
1、初讀課文,要求正確、流利。
2、課后第2題,查字典,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教學設計:
一、背景導入,初入情境
1、引入,看圖片(書上的兩幅),感受大地震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災難。
2、請學生交流預習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兩個)
二、揭示課題,了解譚千秋
1、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最后的姿勢》,也是發生在地震中的一個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譚千秋
2、簡介譚千秋,先請學生講,教師補充。教參57頁
三、課題引領,初讀課文
1、通過預習,你能來模仿一下,譚老師最后的姿勢是怎樣的嗎?(請生模仿)
2、初讀課文,讀完后思考:譚老師“最后的姿勢”是怎樣的?畫出相應的語句。
四、朗讀詞語組塊,概括主要內容
1、分組出示詞語,朗讀,交流預習中理解的詞語
(1)廢墟 坍塌 塌陷 塵埃(2)震撼 詮釋 生死攸關(3)妙語連珠 大公無私 師德靈魂 愛與責任(詞語解釋見教參57頁)
2、瀏覽課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在教學樓即將坍塌的時候,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五、理清課文脈絡,體會寫作方法
1、學習給課文分段,學生自主練習。
第一段(1)5.12老師早早地趕到學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來臨時,老師用自己的身體保護四個學生的經過。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員、獲救學生老師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們對老師的深情贊頌。
2、體會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細節描寫,環境烘托等寫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寫 第三段:側面描寫
(2)第二段:環境烘托
(3)第6節最后一句:細節描寫
六、作業:抄寫詞語
1、完成本課的《習字冊》。2、抄寫文中的詞語2遍。摘抄文中的成語。3、記住課后2中詞語的意思。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2、能夠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2、能夠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