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
《山谷中的謎底》第一課時教后反思
《山谷中的謎底》這篇課文,以前我曾經上過教研課,對于這樣一個文本,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文后的第2題上。這樣一個問題很有值得探究的意思。因為學生們成了學習的主體,他們會聯系課文內容,結合生活實際,“舉一反三”地掌握文本蘊涵的的教學價值。
我的導入并不想玩什么噱頭,指導學生寫“謎”和“迷”這兩個字,區別它們的不同意思,提醒學生不要寫錯了。課文分節并不多,第三自然段寫兩個旅行者揭開山谷之謎,寫得比較具體,讓多名學生讀一讀,把一些長句子讀通順。然后扣住題目,師生一起來概括課文內容,這個任務比較簡單,我引導他們列出三個部分的小標題來:山谷之謎——揭開謎底——得到啟示。這時,我說,我們寫文章其實與學課文過程是反過來的,應該是先列提綱,再組織詞句,形成整篇文章。在研修過程中,雖然是剛剛開始,但是我在感受以前一些習以為常的教學行為之中都是含有“價值”的。
我最近喜歡在和學生初讀課文之后,來個稍深入地了解課文內容的環節。我個人設定為“過渡環節”。這節課的過渡環節是讓學生找出山谷之謎和謎底,比較簡單。
最有價值的是學習本文的寫法。我讓學生把《山谷中的謎底》與《最大的麥穗》兩篇課文進行對比。在我的引導之下,學生們發現了《山谷中的謎底》這篇課文的寫法主要有三:一是前后照應——謎面和謎底;二是詳略得當,突出重點;三是以物喻理,畫龍點睛。對比著前后兩文,學生們心中對文章的寫法應該有了較深的印象。
不是說語文教學就是抓最核心的價值嗎?我的觀點有二:一是單刀直入地學習課文中重要的寫作方法,讓學生有明確的認識;二是抓住價值點,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進行說和寫的訓練。這樣,才能真正地實施文本的教學價值。
《山谷中的謎底》第二課時教后反思
《山谷中的謎底》第二課時,我的任務設定為:
1、品讀第3自然段,了解雪松的本領,體會雪松與大雪抗爭的過程。
2、討論解決文后第2題。
第一個環節,先由題目中的“謎底”入手,引導學生復習,我強調性地提問:雪松的“這個本領”是指什么呢?學生自由讀上文,找出了一段話。這是學生們易犯的一個“通病”,就跟考試時完成閱讀短文練習時回答問題一樣,不肯動動腦筋。怎么做呢?我說,再讀一讀,找出關鍵詞,圈畫出來。蔣楠找到了“富有彈性”,我表揚他:這是雪松的特點,這是必要的條件。再找一找,還有什么關鍵詞?學生們紛紛舉手:彎曲和反彈。然后,大家把這三個詞組合成了一句話:雪松富有彈性的枝丫能彎曲能反彈。唐凱亮又把它改進成“雪松富有彈性的枝丫能屈能伸”。
接著,我引導學生讀寫雪松與大雪抗爭的兩句話。先自由讀,再男、女生配合讀,想象出一幅雪松斗雪圖。我說,這兒連續用了四個“反復”。而我們在寫作文時,一般不會重復使用相同的詞語。這兒作者為什么要這么寫呢?學生們再讀這兩句話,思考我給出的問題。有的同學說,是要突出雪松彎曲、反彈的次數多,不是一次兩次,而是千百次。有的同學說,是為了突出雪松的堅強不屈。有的同學想起了孟子的名言——“威武不能屈”。我說,對了,這兒的句子中就表達了作者的情感,你們能體會到嗎?學生放聲朗讀之后,品出了文章中對雪松的贊嘆、敬佩和喜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