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竹圖題詩》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反復誦讀詩歌,了解古詩大意。
能力目標:理解領悟詩意,會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情感目標:想象古詩所表現的情景,體會作者體恤百姓的憂傷之情。
創新素質培養目標: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了解大意,把握作者對百姓的關愛之情,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松、竹、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稱為“歲寒三友”,也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對象,縱觀歷史文壇,詩書畫三絕的名家層出不窮,而對圖題詩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的《墨竹圖題詩》,并體會詩要表達的詩情畫意。
二、課件出示《墨竹圖》,讓學生認真觀察并交流學生課前搜集的資料。
(1)介紹作者。
(2)介紹背景:
這是一首圖題詩,寫于鄭板橋在山東任職時。當時山東受災,饑民無數,作為一名體恤百姓的縣官,鄭板橋整日為民奔波,白日勞頓,夜不思眠。本文記載的是又一個不寐的夜晚,聽著冷雨拍打窗欞,風吹疏竹,發出蕭蕭之聲,板橋竟錯覺為百姓發出了啼寒饑號的怨聲,于是提筆展紙作畫,遂成此文。
三、 重點認知
(一)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感知。
(2)范讀。(聽錄音)
(3)練讀。
a、學生自瀆。(注意字音,語氣,節拍等)
b、指名讀(大家評議)
c、再讀(小組合作,比一比誰讀得好)
(多種形式的誦讀。促進學生積累。形成個性的體驗,進一步培養了語感。)
(3)提問: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自主學習
(1)字:衙、齋、 燮、 號、 寒放賑、救濟、 遂
(2)學生借助工具書理解詞語。
勞頓:勞累。思緒:思路。救濟:用金錢或物質幫助災區或生活上有困難的人。賑災:賑濟災民。巋然不動:高大獨立的樣子。
(三)合作探索
1、小組合作理解詩意(小組討論交流,讀懂的地方小組內交流,不明白的地方一起討論。)
2、檢查匯報(令人感受最深的是哪句詩?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
3、介紹詩意。
a、自練。
b、小組內練講。
c、指名講。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嘗試讓學生自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4、請學生說自己感受最深的詩句,并說明理由。
5、作者是怎樣展開想象的?(第一句是實寫,第二句是虛寫,第1句是第2句發揮聯想的基礎。)
6、對最后一句“一枝一葉總關情”的理解(明確似是寫竹,實則寫人。寫詩人對百姓的仁愛之心,體恤之情。令人嘆為觀止,文中以竹喻人,比喻新穎奇特,把一個錚錚鐵骨的文人寫得極入情理,表現了他的高標挺立,特立獨行,充滿了愛民之氣節。)
四、總結并進行拓展閱讀。
1、《墨竹圖題詩》表達了詩畫家淡薄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為己任的胸襟,以及“任風雨來襲,我自巋然不動”的氣概。
2、讓生閱讀有關“竹”的詩句,認真體會“竹”在古代詩句中的蘊涵。
唐代.杜甫《詠竹》 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墻。
雨洗娟娟凈,風吹細細香。
宋.陸游 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