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愛上語文課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構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語文學習呼喚著學生主觀感受的表述,內心情感的流露,個人見解和智慧的展現。正因為如此,教師該如何把課堂中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該如何給學生創設一個好好讀書的空間,處處給他們心靈的自由,讓他們在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中,興致勃勃地去探索,去研究,并且學有所得,學有所悟呢?下面的教學片段或許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示。
課例:浙教版小學語文十一冊《了不起的女孩》教學片斷:
師:我們非常想知道活動中評審團是怎么同意李歡參加的?現在你們是李歡的后援團,我就當一回評審員。希望你們抓住機會,向我推薦她,行嗎?
生:行。
師:你可以選一個角色,為李歡現身說法,可以當她的親屬,像爸爸、媽媽、爺爺等等,也可以當她的同學、老師。推薦時,有兩點要求:第一,抓住李歡的事跡,想想你從中讀懂了什么?你得理解它,然后用自己的話向我推薦。第二,抓住李歡的情感,用有感情的朗讀來感動我,這樣對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我為李歡的到來毫不猶豫地投贊成票。(邊說邊出示)(生:自學)
生:李歡同學是我非常敬佩的人,它雖殘但志堅。老師布置的作業,我們一般同學都要七八點鐘完成,而她因患了"肌肉營養不良癥",常常到了十一二點鐘還上不了床,我覺得她是一個有著驚人毅力的人,而且對自己很嚴格。(生板書:頑強、嚴格)
生:我是李歡的同學,我經常到她家去玩。有一天,我到她家去玩,看見李歡摔了一跤,可她不讓媽媽來扶,而是自己艱難地爬起來。如果是我的話,我一定要叫媽媽幫我扶起來,還要哭著撒嬌。但她非常堅強,她媽媽還對她說?我們的生命……"李歡懂事地點點頭。我覺得李歡很了不起,很懂事。(生板書:懂事)
生:我是李歡的老師,她每門功課成績都很好,是三好學生。有一次我去家訪問時,看見她的床前貼滿了剪紙作品,很出乎我的意料,而且她的剪紙作品真是出神入化。(生板書:有出神入化的剪紙技巧)
師:你從哪些地方看出她的剪紙作品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生找句說明理由。
生:我是李歡的媽媽,有一次,她躺在病床上,要我把課本念給她聽。我看她那虛弱的樣子說:"算了,我們不學了。"她搖搖頭說:"媽媽,你念吧,我將來還要考最好的大學呢!"作為父母真為有這樣的女兒感到可憐,但更覺得驕傲,她是個樂觀的女孩。(生板書:樂觀)
師:李歡有這么多的優點,她雖然患有絕癥,但從未沒有放棄自己,她真了不起,我被你們的推薦深深地感動了。讓我們有感情的朗讀這一段。
課例反思:
小語教材中的課文一般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有的讀起來瑯瑯上口,有的聽起來感人肺腑,有的講起來繪聲繪色,有的演起來惟妙惟肖。然而總有一部分同學不喜歡語文課,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每篇文章的教學都是一個套路,老師講,學生記,老師問,學生答。正如一首順口溜:一本教材一支筆,先分段落后釋義,中心思想字詞句,學生不辨東和西。確實,傳統閱讀教學經常采用的一種方法是帶著問題讀書,教師講什么,學生就做什么,教師始終處于領導者的地位,牽著學生走。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被動思考狀態,談何研究、發現。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當課堂上老師喚起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學生就會自發自主地進入課文中。正如一句很通俗的一句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上述的教學片段就給學生創設了一個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讓學生深入文本中,探究性地學習,用一個非常有創意“推薦李歡”這一主題,點起了學生的興奮點,學生們在課堂上如癡如醉地探究、體驗、交流并訴說著。這里沒有一問一答,沒有肢解課文,課堂氣氛是那么融洽、和諧。也正是因為有了寬松的課堂氣氛,有了濃濃的研究氛圍,學生才能學得興致盎然,才能迸發出思維的創新火花。而且此設計又是緊緊圍繞文本,對于學生解讀文本,進入文本深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通過“推薦”,對李歡的精神品質已經領悟得相當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