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下冊)詩詞教材分析及教學建議
根據“課標”要求,本冊教科書選編了兩首古詩、兩首詞和一首現代詩歌,古今貫通,體裁異樣,充分體現了教材的多元性、繼承性和時代性。一、教材分析
本冊的第一篇課文《長江之歌》為現代詩歌,是大型電視專題片《話說長江》的主題曲。全詩采用第二人稱的寫法,將長江作為抒情的對象,贊美她的“風采”“氣概”和“情懷”。全詩大氣磅礴,豪情萬丈,它既概括了長江的豐富內涵,又道出了她在中華兒女心中的特殊地位。全詩語言流暢,節奏感強,讀起來瑯瑯上口,親切感人。
本冊教材安排了李清照的《如夢令》和張志和的《漁歌子》這兩首詞。《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這首小令只選取了幾個片段,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蕩舟,沉醉不歸。這首詞用詞簡練,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漁歌子》一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讀來讓人分明感受到作者那種恬淡、閑適的隱土心情。詞中更吸引我們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夫,而是水鄉二月桃花汛期之間春江水漲、煙雨迷蒙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空中白鷺,兩岸桃花,色澤鮮明而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這既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澹泊、悠然脫俗的情趣。
所選兩首古詩借物言志,以物喻志,看似詠物,實則歌詠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懷與崇高清白的人格。《石灰吟》是明代詩人、民族英雄于謙的自我寫照。于謙(1398-1457),字廷益,浙江錢塘人,著名軍事家、政治家。540多年前的中華大地曾發生過一場異常慘烈的北京保衛戰。在刀光劍影中,拯救國家于危難之時,力挽狂瀾的人,卻是一位文弱的書生——于謙。他一生以拯救民族、國家命運為己任,“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北京保衛戰是一次壯舉,于謙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民族英雄之一。“土木之變”后,于謙擁立朱祁鈺為帝,率軍民保衛北京城。于謙為民做官,做的是老百姓的官。為官期間為民平反冤案,懲治貪官,嚴懲不法分子,興修水利,改良農事,被民稱為“于青天”。英宗復辟后以“謀逆罪”于天順元年(1457)將于謙殺害。北京的百姓聽到于謙受冤被害,不論男女老少,個個傷心痛哭。人們傳誦著于謙年輕時所寫的詩《石灰吟》,以寄哀思。大家認為,這首詩正是于謙一生的真實寫照。《墨梅》是元代愛國主義詩人和畫家王冕的一篇代表作。詩人寄情于花,借梅明志,以激勵人心,寫出了自己磊落不凡的高貴品質。這兩首詩都是七言絕句,內容明白如日常談話,卻又蘊含著深厚、強烈的言志情感。這兩首詩都是托物明志,但方式不同。《石灰吟》是通過“烈火焚燒”來表達作者不畏權勢,“要留清白”,表達了作者一生清白,一身的浩然正氣和磅礴氣節。而王冕的《墨梅》“不要人夸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也正是他一生的寫照。王冕的一生充分體現、發展并宣揚了梅花精神。他幾十年半耕半讀,安貧樂道,其堅忍不拔、克服困難的毅力。也正是梅花精神在王冕身上的具體體現。透過這兩首詩,我們可以體會到兩位詩人的高尚情懷及崇高的民族氣節。
二、教學建議
詩詞是我國燦爛文化的瑰寶,語言精練,含意深邃,韻味無窮,字里行間飽含著詩人強烈的思想感情。可以說詩詞在我國文學體裁中是最美麗的。詩詞的課堂教學也應該是語文教學中最美的課堂。“課標”提出:“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這是我們教學時必須牢牢把握的。從根本上講,詩詞教學的目的是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小學高年級詩詞教學可采用以下教學思路:自讀自悟——質疑問難——合作探究——教師釋疑——感悟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