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下冊)詩詞教材分析及教學建議
總之,在指導學生透析古詩意境的過程中,首先要讓學生通過具體的語言,展開豐富的想象,感受到豐富多彩的形象畫面,從而真正品味到意境的藝術美。
4.深讀品味,形成積累。
“詩歌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正因為詩如鼓琴,聲聲見心,易唱動聽,悅耳感人,故對于詩詞的朗讀不能只讀出感情就行了,詩詞的朗讀更要注重它的節(jié)奏與韻味,因而在教學詩詞時一定要注重對學生朗讀上的指導。《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說:“俯而讀,仰而思,熟讀精思理自知。”雖是傳統(tǒng)的教詩方法,但當今課堂吟誦引入法,在實踐中還是相當奏效的。老師的范讀很有必要,老師的有表情、有節(jié)奏、有感情的朗讀,給學生以示范,以激發(fā)學生讀詩的興趣;講讀的環(huán)節(jié)必不可少,老師逐句講明詩句節(jié)奏、停頓、輕重緩急等,并讓學生做出標記;再就是指名學生讀,以檢查學生領會程度,糾正不正確的讀法;最后是離開課本讀,即背誦,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達到背誦的程度。“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即“一切景語皆情語”,情與景,意與境,交融在一起。詩詞是語言藝術,學詩詞就要深讀。對于詩詞的精義妙理,作者的神思妙筆,只有通過反復朗讀才能體味到,只有聲情并茂的朗讀,才會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融入詩的意境,使學生逐步加深對詩歌意境的體驗,豐富他們的語言積累。
5.感悟升華,遷移拓展。
讀詩至激情處,必會令人文思如泉,大有不吐不快之感。如能抓住契機,引導學生把它們表達出來,既有利于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也有利于深化所學的內(nèi)容,陶冶學生的情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例如在學習《長江之歌》之后,可讓學生續(xù)寫;在《如夢令》《漁歌子》教學后,可讓學生勾畫意境,也可和詩一首;《石灰吟》《墨梅》教學后,可分別以“要留清白在人間”“不要人夸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為話題,讓學生與詩人于謙、王冕對話,進一步感悟他們那高尚的情懷和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當然,這類練習應說寫得精當,練得精巧,旨在表情達意而不要講究文字的多少,形式在于巧妙。
總之,詩詞是情景交融的語言珍品,需要我們引領學生徜徉在詩詞所營造的意境中,放飛想象,融入情感,去感受美,親近美,提升心靈,發(fā)展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