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的絕唱——談陸游的《示兒》詩
當然,這里所謂“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統計,而且只是從數量上、表面上來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見陸游的“素志”是一貫的,是自少至老歷久不渝的。尤其這首《示兒》詩是他生命終點所爆發出的愛國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愛國思想及詩作的總結。
歷代文人,凡是讀過《示兒》詩的無不為之感動。早在南宋當時,劉克莊就有一首絕句說:朱自清本人也是一個深情的愛國者,新、舊詩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對陸游其人其詩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從《示兒》詩中看到陸游“愛國熱誠的理想化”,換言之,也就是陸游愛國思想的進步性和它所達到的高度。關于這一點,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略加說明和補充:第一,陸游熱愛祖國是和他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緊密結合的,既包括對“忍死望恢復”的中原“遺民”的深切懷念,也包括對“歲輦金幣輸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與哀憫。其次是他對祖國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系念,如“三萬里之黃河”和“五千仞之太華”,以及“兩京宮闕”等等。再則是他對民族語言和整個民族文化的愛護,惟恐在異族的長期統治下遭到破壞與同化,以致“東都兒童作胡語”,甚至整個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變了漢族的生活習慣,忘記了自己祖先的傳統(有關例證,詳見拙著《陸游傳論》下編第四章)。這些才是他“但悲不見九州同”和熱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愛國思想的根本內容。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對家鄉、對祖國和對自己的人民、對優秀傳統的愛。陸游詩里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正是這些。因此朱文聲稱:“過去的詩人里,也許只有他才配稱為愛國詩人”,這個評價雖顯得過于強調,有抹殺他人之嫌,但為了指出特色,我們應該承認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兒詩》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如今,距陸游寫出他的《示兒詩》雖已過去七、八百年,但詩中所表現的愛國熱誠,仍然催人淚下,發人深省。“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首詩里“但悲不見九州同”的哀音,對祖國統一,認同回歸,仍然是一個有力的呼喚
(第一范文 www.jcsycorp.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示兒)本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