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對話:讓學生在精神家園中自主暢游——《最大的麥穗》教學思辯
生:我覺得,雖然是像摘麥穗這樣的小事,但要求不當的話,即使像蘇格拉底一樣的大學者,也會無法實現不合實際的遠大理想。
片段三、師生對話,精神互動
師:(引讀)蘇格拉底的弟子們聽了老師的話,悟出這樣一個道理——
生:(接讀)“追求應該是------實實在在的”。
師:從哪些詞你體會到什么?這段話使你想到了什么?
生1:我從“眼前的一穗”體會到實實在在的東西就在眼前。
生2:我從“最大的追求”體會到實現遠大的理想要從把握機會,實實在在開始。
生3:我想到我到商店買牛奶,從第一種挑起,想著要滿意的,結果到底也沒有找到,只好隨便取了一盒包裝差的了。
生4:蘇格拉底教導學生不在教室,不用課本,而是讓學生通過體驗自己悟出道理。他是一個好老師!
生5:我想人應該有理想,既要重視理想,也要面對現實。我希望自己將來當一名像蘇格拉底一樣的老師,不過,要讓他們實現目標,達到要求!
片段四、真誠對話,延伸總結
師:同學們,老師所追求的是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今天對我來說,上好這堂課就是“最大的麥穗”,明天又有新的挑戰。人生的目標是永無止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身邊的機會,踏踏實實干好每一件事,我們才能有所收獲。所以,有許多人送給我們許多名言警句。請欣賞——
生:(投影配樂讀)明日歌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來秋去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生:機會是每個人都有的但許多人都不知道他們已碰到它了。——生物學家 達爾文。
師:拿起筆,寫下自己的名言,并書寫上“稱號”與“姓名”。
生:(交流)機會面前人人平等——文學家 王蕭
生:用理智架起理想與現實的橋梁——未來哲學家 沈一帆
------
師:課文學完了,我們興致勃勃走進最大的麥穗這個精神家園,不知不覺發現自己變了,變得聰明,變得更有創造性了。
二、教學思辨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這是說,閱讀教學的過程應該是學生、教師、文本碰撞的過程,情感交流的過程。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溝通都是在對話、交流的過程中完成的。
一、教師與文本對話,把握預見性。
文本是教學的憑借。文本作為作者思想和體驗的載體,對它的價值和內涵的發掘,是進行教學設計的前提。只有教師準確地理解了作者的寫作目的,弄清了作者表達的方式,才能找到訓練、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切入口。特級教師于永正曾說:“課前,老師得先和文本對話,即鉆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學生交流。我備課沒有什么決竅,說是那翻來覆去地誦讀、默想,當讀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讀出文章的妙處,讀出自己的驚喜時,我便走進課堂。”的確,讀書是教師與文本對話的重要途徑,只有通過讀書才能發現課文的內涵所在。
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因為,語文是生命之聲,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園。從課程廣度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無所不包;從課程深度看,或賞心悅目,或回味無窮,或動人心魄,或刻骨銘心;從課程效度看,可提升道德境界,可培養審美情趣,可啟迪人生智慧,可豐富文化底蘊。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這就允許學生在課堂上有自己的獨特體驗。他們的體驗也許會五花八門,也許會讓老師始料不及。因此教師在與文本對話時應有所預料。一來可以為教師上課時正確評價學生做準備,二來是在學生課上只有一元理解時,可深入引出多元。如解讀弟子們的動作神態表現時,對于關鍵詞句“埋頭”“低頭”等文字,預見到不同的學生應該有不同的感悟和多元個性的理解:或從“埋頭”“低頭”感悟到弟子們的認真;或從兩個“看看這一株”、“搖了搖頭”感悟到弟子們的猶豫不決;或從“用心”“埋頭”感悟到弟子們眼光不夠開闊。不難看出,學生正是如此以自己的個性解讀多元的文本,實現個性化的閱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