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勞山道士
[課文說明]本文是一篇構思奇巧,意蘊深長的諷刺小說。課文講述了一個叫王七的人到勞山拜師學道,由于不愿吃苦,最終學無所成的故事。這個帶有喜劇色彩的故事,表明好逸惡勞、動機不純、投機取巧的人不可能學到真正的本領,只有不畏艱辛才可能取得成就。
本篇故事情節曲折生動,采取了雙線交織的方法。課文共13個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交代故事的開始:王七慕道,去勞山拜一道士為師。第三至第十二自然段記敘了故事的發展:王七不堪“早出晚歸,砍柴割草”的艱苦生活,打算回家?吹綆煾革@神通,歸念暫息。后來他還是忍受不了,向師父辭行,求授法術。第十三自然段交代故事的結局:王七回家夸耀,頭上撞了個大包。整個故事是按拜師求法、看師演法、纏師授法、演法失敗的線索來寫的,這是明線。作者在敘述這個故事的時候,還有一條暗線,就是王七不愿吃苦。明暗線交織得巧妙自然,使情節波瀾起伏,峰回路轉,曲盡其妙;特別是懸念的運用,奇幻的細節,令人欲罷不能。
[教學目標]
1.讀通課文。理解下列詞語:神采奕奕、羨慕、猶豫、傾慕、珠圓玉潤。會認8個生字和1個多音字,會寫8個字。
2.了解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復述故事。
3.從故事中領悟,一個人只有不畏艱辛,才能取得成就;投機取巧的人,不可能學到真正的本領。
4.引導學生課外閱讀。
[教學建議]
1.導入。
本故事一波三折,奇幻的細節更是令人浮想連連,學生多會主動提前預習。借這篇優秀作品幫學生認識又一部經典作品。因此在導入階段可讓學生交流對《聊齋志異》、蒲松齡的了解,有意識地用優美的語言對《聊齋志異》進行介紹。同時也逐步培養學生課前查找資料的習慣。
2.快速閱讀,理清情節。
文章長,可指導學生學習快速閱讀。不過文章雖然較長,但線索清晰,應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為了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更有成效,可在自讀時交給明確的學習任務,如以小標題的形式理清文章脈絡。
3.引導欣賞精彩段落。
勞山道士身上顯示出奇妙的神話色彩,發光的紙月亮,飲不盡的酒,筷子化嫦娥,酒席移月中。這體現了人們千百年來對神仙境界的向往,愛幻想的少年兒童會喜歡。從學生的心理出發,可從此處切入對課文的深入學習。而且,這一部分看似與批評王七的主題無關,實則為王七歸念暫息和急于求法以至回家夸耀埋下伏筆,反襯出王七的可悲,突出了主題。實際上這一段確實筆墨豐繁,寫得很精彩,值得欣賞。
擬小標題,講故事,合作演一演,這些形式都是學生感興趣的。
4.辨明內涵。這個環節主要是讓學生獨立思考這篇文章所蘊涵的道理?捎枚嗝襟w投影展示他們思考的部分結果。這里不要求千篇一律的答案,只要講得有道理,就應給予肯定,既要尊重學生個性,更要鼓勵他們的創新思維。可聯系前一篇課文《蜀鄙之僧》感悟,從王七有志向但沒有學到真正的仙術就回家了,感悟做事應該堅持到底,有恒心、有毅力,不能半途而廢?蓮耐跗咭娙司痛祰u結果出了丑,領悟我們宜“潔身自守”,不可驕傲自大。也可從王七不知反省、責罵師父,感悟失敗后應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重點引導感悟“只有不畏艱辛,才能取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