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勞山道士
以學生自主感悟為主,教師也可從書本出發給予適當提示,幫助學生發散思維。如:
①王七的經歷使你受到什么啟發?
②王七學會“穿墻術”后,道士是怎樣告誡他的?他是怎么對待的?結果如何?
③文章結尾,王七“大罵道士居心不良”,失敗后,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卻埋怨別人。你認為王七是個怎樣的人?
④根據你對課文的理解,你認為怎樣才能學會“穿墻術”?
⑤你認為王七是一個值得結交的人嗎?為什么?
5.拓展活動。
①指導學生復述故事。還可推薦觀看木偶劇《勞山道士》。也可鼓勵學生自己將故事改編成小劇本。
②如果王七繼續在勞山待下去可能會有什么樣的結局?你認為王七怎樣做師父才會教給他真正的本事?你認為這個故事還可以怎樣改編使它有一些新的含義?讓學生試試。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生編故事的過程實際也是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過程。
③課外閱讀《聊齋志異》(白話譯本)中的優秀篇目。
6.識字與寫字。
本課要求學生會認“磕、玄、繭、盈、肴、耽、訣、噓”8個生字和多音字“觀(guàn)”,注意提醒學生“盈”字要讀準。
要求會寫“磕、玄、恭、剎、盈、耽、辭、訣”8個字。“恭”字下邊不要寫成“小”,“耽”注意與“枕”區分,“訣”注意與“決”區分。
[參考資料]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淄博)人。幼時即有文名,然屢應省試,皆落第,年七十一歲始成貢生。一生基本上都在家鄉當塾師,家境貧困,能接觸普通百姓的生活。歷數十載寫成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并不斷修改增補。其書運用唐傳奇小說文體,通過談狐說鬼方式,對當時的社會、政治多所批判。
【教學設計舉例】
[教學目標]
1.讀通課文。理解下列詞語:神采奕奕、羨慕、猶豫、傾慕、珠圓玉潤。會認8個生字和1個多音字,會寫8個字。
2.了解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復述故事。
3.從故事中領悟,一個人只有不畏艱辛,才能取得成就;投機取巧的人,不可能學到真正的本領。
4.引導學生課外閱讀。
[教學重點]
把握故事內容,弄清文章線索。
[教學難點]
領悟其中的道理,在感悟中受到教育。
[教學準備]
讓學生事先了解蒲松齡、《聊齋志異》。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