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商鞅南門立木》教案
教學目標1.認識“鞅”字,學會“孝、葫、礎”三個字,掌握“葫蘆、基礎”,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顏開、真心實意、惹是生非”等詞義,并積累詞語。
2.讀懂課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認識言而有信、說到做到和賞罰分明、嚴格執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觀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說到做到。
3.根據提示,體會句子的意思,進而理解課文內容。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讀懂課文,了解商鞅南門立木的歷史故事和意義。
教學難點:認識言而有信、說到做到和賞罰分明、嚴格執法的重要。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準備:商鞅變法的相關資料。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并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認識“鞅”字,學會“孝、葫、礎”三個字,掌握“葫蘆、基礎”,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顏開、真心實意、惹是生非”等詞義,并積累詞語。
2.讀通課文,整體感知,理清文章的條理,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學習并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
2.整體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的條理。
教學難點:把握主要內容,理清條理。
教學準備
1.生字詞語卡片。
2.商鞅的個人資料。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認識人物
1.導語:先人孟子曾經說過“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從中告誡我們,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規矩、規則和做法,否則無法成功。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一位名叫商鞅的改革家,為了爭取國家富強,主張變革不適合國家發展的舊的法規,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保證變法成功,商鞅想出了一個好辦法,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一個歷史故事《商鞅南門立木》。
2.板書課題:商鞅南門立木。
3.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認識商鞅(教師補充)。
商鞅:戰國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少好刑名之學,專研以法治國,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商鞅從公元前356年至350年,大規模地推行過兩次變法,變法內容主要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斗,實行連坐之法。十年之后,秦國果然越來越富強。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貴族誣害,車裂而死。
4.教師小結導入: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商鞅變法前,為取信于民而發生的一個故事。
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1.學生自由認真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從文中找出生字新詞,讀讀認認,聯系上下文或查閱工具書加以理解。
注意把握以下詞語:葫蘆 基礎 便宜 冥思苦想 大步流星 喜笑顏開 真心實意 誠信守法 七嘴八舌 議論紛紛 惹是生非 定斬不饒 言而有信 說話算數
3.教師出示生字詞語卡片,指名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