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兩篇《蟬》《貝殼》
更精致、更仔細、更加一絲不茍 立志 人生 第二課時(接上節(jié)課)2、總結兩篇文章的寫作手法即表達感情的方法。(1)《蟬》總結用先抑后揚的手法。過渡:作者運用先抑后揚的手法,展示了其感情變化,也道出了文章的主旨先抑后揚往往使文章達到曲徑通幽的效果。曾寫過《三千里江山》、《雪浪花》的楊朔,其散文就多用先抑后揚的手法,稱作楊朔式散文。如在《荔枝蜜》中先表達不喜歡蜜蜂,但后來當他通過老王之口知道,“蜂王可以活三年,一只工蜂最多能活六個月。”,對蜜蜂的感情就發(fā)生了變化。黑夜,做了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由此也可見,謳歌生命一類題材的散文往往采取先抑后揚的寫法,從而反映出作者的感情變化。(2)《貝殼》席慕容對貝殼是種怎樣的感情?她在表達這種感情的時候是不是像《蟬》的作者小思那樣先抑后揚呢?3、短文兩篇的總結對比過度:我們發(fā)現(xiàn)兩篇文章在表達感情上所用的方法是不同的,并且兩篇文章所寫的對象也不同, 那為什么要把兩篇小的文章放到一課中?他們有什么關系?下面我們就來對比閱讀一下,比較兩篇文章的異同! ¢喿x兩篇短文,說說它們的異同點。同:。1)兩篇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從身邊的小事物,感悟到人生的哲理, 引起我們對生命意義的追問和思索! 。2)對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較積極、認真。 。3)對于“物”的描寫細致入微,筆調(diào)清新自然。異:(1)兩篇文章雖都是對生命和人生的感悟,但是感悟點不同!断s》對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暫與否,都要積極面對,好好地活著;《貝殼》則落實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細、更精致、更加一絲不茍! 。2)寫作手法不同!断s》運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貝殼》直入主題。(3)《蟬》的作者對于生命的態(tài)度隱語在對蟬的生命意義的闡發(fā)中,并沒有直接表白;《貝殼》則明確提出了自己要認真做事的想法,表達了要給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驚嘆的東西的愿望。(四)課堂小結:冰心老人說:“宇宙是一個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葉歸根,我們是宇宙中的一息,我們是大生命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成熟發(fā)芽,生命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與痛苦是相輔相成的,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因為痛苦又何嘗不是一種美麗呢?”冰心老人的話揭示了生命的意義和真諦,短文兩篇的兩位作者也在豐富多彩的大自然中尋到了人生的感悟,愿每位同學都珍惜生命,珍惜時間,讓生命更有意義,讓自己的人生綻放出奪目的光彩。ㄎ澹┱n后題1、如何理解《蟬》一文中的“斜陽里,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噪”這句話的含義?作者心靈震動,思想轉變,對蟬有了好感甚至敬意。2、《貝殼》—“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細、更加的—絲不茍呢”此句感悟自己的生命盡管有限,但還是比貝殼里的生命時間長一點兒,空間要多一點兒,因此用反問句表達自己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更好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