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課堂實錄
師:看清楚啦!(邊寫邊說)
師:誰敢讀?呵呵。
生:讀“麋鹿曾因在戰亂中慘遭殺戮,在故土銷聲匿跡。后來,在顛沛流離并幾乎要滅絕于歐洲時,英國的貝福特公爵深明大義,收養了世界上僅存的18頭麋鹿于自己的私人別墅——烏邦寺,由于飼養得法,麋鹿生長良好,并迅速繁殖。1986年8月,39頭麋鹿結束在海外的漂泊生活,經過長途跋涉,回歸故土,回歸自然。至今,麋鹿總數估計已逾千頭。”
師:大家給她點掌聲呀!
(生鼓掌)
師:在這樣的環境下面,這么長一段話,這么多長句子,這么多生字,她能讀得這么通順、流暢,很不簡單呀,對不對?
生:恩。
(板書生活習慣)
師:想到讀哪一段?
生(一齊):第二段
師:預備讀
生(一齊):讀“麋鹿胎生,孕期長,生長慢,喜歡生活在氣候溫和、林茂草豐的濕地環境中。”
師:恩,同學們,讀到這里,你發現沒有?蔣老師寫的這段話跟這整篇課文之間有什么的關系呢?
生:用幾詞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師:這段話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了不起,那誰能更了不起用一句話概括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誰愿意來試一試?
(見學生沒反應,補充提示)
師:用一句話概括,這篇課文講了——(發現有學生舉手)哦,你很好,你能概括(把話筒遞過去)
生:麋鹿被——
(看學生講得有點隨意,就糾正)
師:這篇課文講了——
生:這篇課文講了麋鹿俗稱“四不像”,而且它孕期長,生長慢,喜歡生活在氣候溫和、林茂草豐的濕地環境中,在慘遭殺戮后又回歸到了故土,回歸了自然。
師:短多了,能不能更短?這里也有我們講的——(把手指向黑板剛剛寫的板書)
生:這篇課文講了麋鹿的外形、生活習慣和它的傳奇經歷。
師:掌聲
(生鼓掌)
師:有時候要把課文讀長,有時候也要把課文讀短,短到這樣的程度,有助于我們能夠在短時間內了解麋鹿的外形、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同學們,假如這個時候臺上出現一頭鹿,你能判斷是不是麋鹿嗎?
生(一齊):能
師:真的能?
生:能!
(多媒體出示一頭鹿)
師:這是麋鹿嗎?
生:……
師:認為它是麋鹿的請舉手——
(無同學舉手)
師:沒有同學舉手呀?
(又看了看)
師:啊,有同學舉手了,我再增加一點信息,這頭鹿,俗稱“四不像”,認為它是麋鹿的請舉手。
(看有部分同學舉手)
師:看來同學對它還挺了解的,明確地告訴你們,畫面上這頭不是麋鹿,雖然它也叫“四不像”,它真正的名字叫做——
(聽臺下有同學講出了名字)
師:對啦,叫馴鹿(板書馴鹿),那它為什么是馴鹿而不是麋鹿呢?別急著舉手,同學們自己默讀課文的相關段落,到課文中去尋找理由,找到一條,請你用筆,用自己的方法記錄一條,找到一條不要急著舉手,可以找第二條、第三條,甚至更多,不要討論,建議單兵作戰,靜思默想。
(兩分半的時間,老師下臺指導)
師:好,交流的同學臺起頭,注意聽,注意補充,誰來說第一條?慢慢說,說清楚。
生:這里麋鹿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而那頭鹿的角尖指向前方。
師:所以——
生:所以說它不是麋鹿。
師:非常清楚地講了第一條,你們同意嗎?
生(一齊):同意!
師:對,很明顯的,顯而易見的(板書角),但我得加個頓號,誰來講第二點?
生:因為我在這里看見它是在草叢中,而那里只是一些雜草,而不是一些茂密的草叢,所以我看見它不是麋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