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下冊)“習慣篇”教學建議
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教材一至六年級開篇都是“習慣篇”。每一冊習慣篇的內容都是根據“課標”學段訓練重點、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來編排的。低年級主要重視學生具體的行為習慣的訓練,如訓練學生“良好的讀寫姿勢”;中年級注意培養學生的一些良好的學習方法,形成高效學習的習慣,如讓學生“讀書有選擇,讀書做記號;留心觀察事物”等;而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在不斷加強培養學生的各種具體行為習慣后,教材則更關注學生良好思維習慣的培養,因為良好的思維習慣支配著人們的行為習慣。在六年級下冊,小學階段的最后一學期的“習慣篇”安排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以及“在實踐中學會運用”兩個內容。這兩個方面的內容體現的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理念,這種習慣的培養是讓學生在實踐中有意識地運用自己已有的語文知識和能力,并使得自己的語文能力不斷在游歷、實踐中提高。與此同時,語文又在實踐中服務于孩子的生活,充實豐富孩子的生命。本冊“習慣篇”強調了語文能力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是讓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體現了終身學習的理念,體現了語文學習過程“螺旋式上升”“波浪式推進”的發展規律。
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中國古代人的求知模式,也是古人自我修養的途徑。
“讀萬卷書”意思是多讀書,“行萬里路”是講多游歷。這是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必不可少的兩個方面。要求知,首先要“讀萬卷書”,即廣博地學習前人的知識,這實質上是通過博覽群書獲得間接知識。但只讀書是不夠的,在博覽群書之后,還需進入求知的第二步,在游歷中,在實踐中去運用、驗證、豐富自已已有的知識。“讀萬卷書”,獲得滿腹經綸,“行萬里路”,親歷躬行、參證精思,知識水平就會飛躍到一個較高的層次。所以,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是獲得知識、能力的兩個方面的途徑,缺一不可。
教材表現這個主題用了一個頁面共四幅圖。按從上到下的順序,第一幅圖是幾位小學生參觀天文臺的古代天文館,從圖上可以看到一些天體的圖片。第二幅圖是一位老師和兩位小學生參觀天文臺的古代天文儀器。第三幅圖是我國著名的古代文化遺跡莫高窟,有一些游客正前往參觀。第四幅圖是氣勢宏偉的故宮。這些圖片信息量大,主題明確,細細品味會有許多感受。這種以簡馭繁、直觀醒目的圖片吸引著學生,再加上教師進一步深入引導,將一幅幅圖片變成一個個生活場景,變成沸騰的生活。
1.理解命題內涵。
本頁的主題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兩個方面的內容,但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本頁主要是針對“行萬里路”的內涵來安排的。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關于讀書習慣的問題,前十一冊的教材中已有不少的專題,如:二年級上冊的“勤于朗讀背誦,樂于課外閱讀”、四年級上冊的“讀書有選擇,讀書有記號”、五年級上冊的“讀書做筆記,隨時使用工具書”等,而且在學校主要的學習方式是閱讀書本,即“讀萬卷書”。而“行萬里路”則是學校學習生活相對薄弱的環節,所以我們面對這個教學主題的時候,教學重點是有側重的。
相對于前面十一冊教材中一些具體行為習慣的訓練與養成,在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習慣的初期,明理和爭取學生的情感認同顯得特別重要,因為這些習慣的養成不像低年級,要一步步訓練他怎樣做,也不像中年級那樣,告訴他一種方法。這里是要形成一種觀念,要使學生理解為什么要“行萬里路”,并成為自覺的意識。
我們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提高學生認識。
第一,自然界與生活之博大,書是難以言盡的,更何況我們讀的書畢竟有限。所以,“行萬里路”可以讓我們親見親歷,增長見識,見多則識廣。
第二,人們通過游歷可以印證從書上得來的“知”,而且人們親眼見到的真實具體的物象,所收獲的不僅僅是知道什么,還會有許多真切的體驗。比如:游北京故宮,當親見金碧輝煌、金雕玉砌的一座座宮殿和威儀的皇帝寶座,你會感受到什么叫威嚴、什么叫氣勢、什么叫富麗堂皇 …… 既印證了書上的描寫,又豐富了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