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下冊)“習慣篇”教學建議
第三,通過親歷親見可以考察事物的變化及其變化原因,即孔子講的“我之游,觀其所變”。親見親歷還可以發現書上謬誤,進行批判性的閱讀,或學會從多種角度看問題。
2.激發行動內驅力。
從明理到情感的認同是兩個不同的認識層次。明理不一定會行動,而情感往往支配行動。所以,在指導學生理解時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平時讀書的經驗,說一說歷史上“紙上談兵”的故事,來感受實踐經驗的重要;說一說只有實踐經驗而不讀書的問題;說一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成大事的名人的例子。如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即小時候就讀了很多書,而后又“仗劍去國,辭親遠游”,踏青山,游綠水,因而才有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大氣磅礴;才有了“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的無盡浪漫;才有了“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奇妙想象,才有了“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百結愁腸。如徐霞客走遍萬水千山;寫下《徐霞客游記》,李時珍遍訪名醫、鄉醫,走進深山嘗百草,寫出《本草綱目》,讓學生體會到“行千里路”的必要,從思想感情上認同這種學習模式,認同這種提高修養的途徑。
從情感到行動上又是另一個提高的層次。教師要結合圖畫,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經驗談談對行萬里路的認識。當然,更需要在適當的時候,老師帶領同學們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走到社會,走向大自然,進一步去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獲得更多的知識與體驗,真正地感受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二、在實踐中學會運用
在“行萬里路”中獲得許多能力和知識,同時我們還要學會在實踐中運用。
教材表現這個主題用了兩頁通版圖畫,共有八幅圖。第一行有三幅圖,左邊的方框圖片是兩位小學生正在設計自辦的小報。另兩幅圖片是一所學校的閉路電視系統。左圖是控制室,幾位同學正在操作電腦把信號送到各班教室;右圖是學校的小電視臺,兩位小學生是播音員,他們正在播音,一位女同學使用攝像機攝像,并把這個信號送到控制室。第二、三行左邊共四幅圖。上面兩幅中,左圖是幾位同學正在揮毫潑墨,書寫春聯;右圖是學校舉行演講比賽,一位男同學作為參賽選手正侃侃而談。下面兩幅中,左圖是班級古詩文課外活動,表演者是兩位女同學;右圖是兩位同學正在出班級的黑板報,可以看到板報的版面精美,字也寫得很漂亮。二、三行的右邊只有一幅圖片。圖上兩位同學正在表演課本劇,可以看出他們表演得惟妙惟肖。這些圖片表達出語文實踐的各方面的內容,豐富多彩的形式,形象地描畫出語文學習的實踐活動形式和內容。
在進行這個主題的教學活動中,要和以前的教學相區別。在低中年級,主要讓學生從細節的觀察中明白自己應該怎樣做,以圖為范,照著樣子做。而對于這個主題,要綜合地看這些圖片,結合自己的活動經驗進行綜合分析,深刻地理解其表達的內涵,抓大放小,延伸拓展,不要死摳圖片的細節,變成淺層次的看圖說話。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以下兩個方面的能力和意識。
1.培養處處用語文的意識和能力。
小學階段,學生已經學到了不少語文知識,形成了一定的語文能力。學生擁有語文知識和能力,最終還是為了學生的生活,為提高學生的生命質量服務,所以教師應讓學生主動地在各種實踐中用語文,讓語文為孩子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