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下冊)“習慣篇”教學建議
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綜合地看圖片內容,指導觀察圖片中有哪些內容,學生們在進行哪些實踐活動,結合圖片談一談如何開展這些實踐活動,在這些實踐活動中如何才能表現出自己的才能,獲得最好的效果。在討論中引導學生發現在活動中必須要用到自己已有的語文知識和能力,在討論中引導學生理解和把握如何在實踐中運用語文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抓住這幾個方面:
(1)引導學生看圖,歸納出我們可以組織開展哪些方面的語文實踐活動。一是結合學校的各種活動主題進行宣傳活動,如辦自己的小報、出黑板報、舉行演講比賽;如植樹節,可以舉行以 “ 樹與人 ” 為主題的演講活動;結合 “ 雛鷹小隊 ” 活動,可以共同創辦 “ 雛鷹小報 ” ;結合即將到來的奧運會,可以辦“奧運知識知多少”的黑板報;結合傳統的春節,進行寫春聯活動等。二是結合語文學習內容,進行拓展延伸性的活動,如學了《半截蠟燭》,改編成課本劇演一演;學了《長江之歌》,組織歌詞賞析、歌詠比賽活動。也可以開展“話說長江”活動;學了《孔子游春》,組織“走近孔子”的探究活動等。三是參與學校常規活動,如為紅領巾廣播站寫寫稿子,積極參加學校電視臺的工作等。
(2)引導學生看圖,并結合自己的認識談談開展這些實踐活動有怎樣的好處,在情感上引起學生對實踐活動的向往。通過討論,使全班同學明白在實踐活動中可以鍛煉自己活用語文的能力,陶冶藝術情操。語文知識能力的運用能使自己的生活豐富多彩。
(3)引導學生看圖,結合自己的經驗談談我們如何開展實踐活動。交流中,應該突出這樣幾個認識,其一強調實踐是自主的,要積極參與.大膽地展示自己,如制作小報,在寫稿、謄寫或打印、排版、插圖等都要由我們同學自己完成。其二強調實踐活動是創造性的,要在活動中動腦筋,想辦法,創出新意,做出自己的特點來。如寫春聯,除了寫現成的,還可以自己創作;比如表演課本劇、撰寫劇本就要寫得讓同學們愛看,包括服裝、舞臺的設計都可以有自己的創造。第三要強調在實踐活動中加強合作,在實踐中有許多地方要和同學共同完成的,需要發揮各自的特長,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互相學習。
2.培養時時學語文的意識和能力。
運用的意義不僅僅是運用,還在于在運用中激活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并使知識經驗的發展獲得一個新起點。我們在運用已有知識經驗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在這個時候,就是一個學習和鍛煉的機會,善于抓住機會,就能在實踐中得到實實在在的提高。
教學中,教師可以以圖中的情境為話題,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經驗談談在活動中可能會遇到什么困難,圖中的學生是怎樣解決的,如果是你,你還可以通過什么方法解決什么問題,以獲得更好的活動效果。比如,演課本劇時,怎么把課文編成劇本?制作小報時材料不夠怎么辦?上臺演講的時候忘詞了怎么辦等?在交流中互相啟發,為學生今后在實踐中更充分地鍛煉自己的能力打下基礎。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解決問題的同時獲得新的知識和能力,并進行有意識地積累。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和“在實踐中學會運用”.這兩個項目既是一種意識。也是學好語文的方法和途徑。對學生而言,這種意識的形成和方法的掌握歸根到底是要在實踐中實現,本冊的“習慣篇”的教學應是一個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