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教學反思
《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教學反思
揣摩內心 領悟主旨
研讀《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不難發現本文內容較淺顯,但由于時間跨度大,學生理解時缺乏感性的認識,文本也在提醒我要關注文本內容以外的知識,我提前布置學生搜集有關聶榮臻和抗日戰爭的資料。其中日本人民為什么稱聶將軍是“活菩薩”,“中日友誼的使者”,無疑是重中之重,如何通過引導使學生理解“中日友誼的使者”呢?經過深思,擬定了如下教學方案。
揭示課題,引導學生交流收集的資料和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
文本先說理再敘事的構思也符合先交流搜集的資料,再關注文本的情節。順著故事的情節,引導學生解讀,更符合作者的構思。文本的語言樸實,內容真切感人,教學時讓學生反復誦讀,讓課堂氛圍和學生情感也隨情節起伏而起伏,使教學更為緊湊。
在實際教學中,我聯系生活實際,借助生活,借助注釋,挖掘“菩薩”一詞的意蘊,讓學生深入領悟比喻這一修辭手法的妙用。
交流辨析:
1、重在揣摩內心
引導學生圈畫批注,聶將軍照顧兩個日本小姑娘的語言、動作、神態,由此走進聶將軍的內心世界。
2.重在領悟主旨
“聶將軍的親筆信,你讀懂了什么?”由此引導學生深入領會聶將軍的良苦用心,感受聶將軍的慈善心腸和寬厚襟懷,體會聶將軍的國際主義精神和至仁至義的品質。
在教學的最后環節,我增設了“辯一辯聶將軍的做法”環節,讓課堂教學與生活實踐更為辯證地結合與統一。問:當時中日是敵對的交戰國,聶將軍此舉豈不是敵我不分?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積極性得到了極大調動。
反思不足之處在于:
在“正義必勝”這一單元中,文本情節與單元主題緊扣,我在課上僅圍繞本文的中心引領學生起個來回,將單一的課文呈現給學生,舍不得放開教材,最終只實現了“教教材”的目標,而非“教閱讀”。過于單薄和局限,如果能夠拓展一些同題材的文本,學生會在比較中領悟得更深。
我的課堂教學語言只停留在闡述和分析層次,以致學生無法完全領會“中日友誼使者”背后的情感與意蘊。
在人物刻畫的分析上,沿襲了上一篇文章的品讀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的教法,學生上完課,只初步了解了這種寫法,無法從根本上內化為語文能力。
體會寫作特點。如:文中是怎樣簡潔明白地交代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事情的性質及特定的環境的等。
戰爭中的鐵骨柔情
──《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教后記
本課是發生在抗日戰爭中的一個真實的故事,聶將軍關心照料在戰火中受傷的兩個日本小姑娘,并設法將她們送往日軍駐地,事跡十分感人。教學時我緊扣:消息傳開,聶將軍收到大批來自日本各地的電報和書信,日本人民稱他是“活菩薩”,是“中日友誼的使者”這一句子,設問:日本人民為什么稱聶將軍是“活菩薩”,是“中日友誼的使者”?引導學生與前文聶將軍對兩個日本孤女的無微不至的關心,以及信中“至仁至義,有始有終,必當為中華民族之生存與人類之永久和平而奮斗到底”聯系起來閱讀。學生在文章第二自然段抓住了“雖然……但……一定要……決不能……”等詞語通過反復誦讀聶將軍的話,從語意、語氣、語感中領悟到聶將軍的寬廣胸襟。課文第三自然段學生透過具體的語言文字,抓住了聶將軍音容舉止的詞語,如“先抱起……馬上讓……然后,又……”、“拉倒懷里……一口一口……喂……”等,勾勒出聶將軍關心、照料兩個日本孤女的畫面,感悟到聶將軍的慈善心腸。第五自然段是聶將軍的親筆信,信中說“中國人民決不以……我八路軍本著……必當……”學生從“決不以”“本著”“必當”等詞語中體會到聶將軍對日本士兵和人民的友善、真誠,本著國際主義精神為民族生存和人類永久和平而奮斗到底的決心。讀了這些句子,學生就能概括出聶將軍的菩薩心腸,聶將軍是中日友誼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