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我愛的中國》教學實錄、作者簡介
〔順著情感線索,字詞句一線串通,文路學路合二為一,作者讀者心靈相通。〕
四、抓眼,深化感情
1.為什么“別了”提到句首?既然說了“我愛的中國”,又為什么加一句“我全心愛著的中國”?重復時為什么還要加上“全心”一詞。
2.比較三個句子文法上的差異,從中悟出作者情感的變化:
第一句:放在段的開頭。真抒離別情。
第二句;做段的結句,單獨成行。對祖國前途的關心,對壯麗山河的依戀使愛國之情升華了。
第三句:全文歸結,增加感嘆號。愛國心化為奮斗志,愛國之情達到高潮。
(齊聲朗讀三個句子,指導第一句要讀得緩慢深沉,第二句要讀得親切深情,第三句要讀得堅決、激昂)
3.結束語:為了建造新中國,多少革命志士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為了建設新中國,幾多海外游子沖破阻力,紛紛歸來。他們為什么這樣不畏艱難、舍身忘我?因為他們都有一顆拳拳的愛國心,都全心愛著自己的祖國!
〔文眼,貫穿全篇,作者那熱烈而深沉的感情凝聚其中。抓文眼,進一步調動學生情感,有機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附:板書,(濃縮全文)
鄭振擇(1898—1958)
筆名西諦、郭源新。原籍福建省長樂縣,生于浙江省永嘉縣。1917年入北京鐵路管理學校學習。“五四”運動爆發后,他和瞿秋白、耿濟之、許地山等人創辦《新社會》雜志,正式開始從事社會活動和文學活動。
1921年,和茅盾、葉圣陶等人共同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并主編文學研究會的機關刊物《文學旬刊》。1921年進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負責編輯文學研究會叢書。1922年創辦中國最早的兒童刊物《兒童世界》。次年起主編《小說月報》。
1927年,為避開國民黨政府的壓迫,出國去西歐游歷。1929年回國,在清華,燕京等大學任教,并主編《文學》月刊,編輯《世界文庫》,參加《中國新文學大系》的編輯工作,撰寫《中國文學史》和短篇小說。
抗戰期間,寫了不少憤怒揭發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罪行,號召全國人民一致抗日的詩歌、散文、小說,還編著了《中國版畫史圖錄》。抗戰勝利后,他創辦《民主周刊》,鼓舞全國人民為爭取民主、和平而斗爭,刊物不久被國民黨查封。
1949年初,他響應黨的號召,由上海秘密繞道香港到北京參加全國政治協商會議。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考古研究所所長、文化部副部長等職,1958年10年17日率中國文化代表團訪問阿拉伯聯合國、阿富汗途中,因飛機失事不幸逝世。
他的著作已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鄭振鐸文集》。
選入小學語文課本的《別了,我愛的中國》節選自他赴歐洲旅行時寫的《離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