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蜀鄙之僧
[課文說明]這篇被人們傳誦已久的佳作,很富有哲理。文章以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寓意志向堅定,刻苦勤奮,即使客觀條件很差也能取得成功。從而告訴人們,有志者事竟成。
對比鮮明,是本文的突出特點。通過對比講述,二僧的形象令人難忘。富者“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貧者僅憑“一瓶一缽”,跋涉“不知幾千里”,終于到達目的地。鮮明的對比,深入淺出地說明了“無志者常立志,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故事情節主要用人物對話來展開,蜀鄙二僧的對話洗練而含蓄。富者的唯條件論暗藏在輕視的語言中。貧者的一個“足矣”,把他的奮斗精神,把他在困難面前無所畏懼的堅強意志,把他實現遠大志向的堅定信念表現出來了。這段對話到此為止,下面沒有記敘貧者的反駁,而是用事實作出回答,用事實把貧者不顧嘲笑的堅定意志充分體現了出來。至于去南海的經過,貧者返回后的對話都一筆帶過,給人以豐富的想象空間。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文化傳承的媒介。我們應當從小學開始,讓學生接觸一點兒文言文。選編《蜀鄙之僧》一文的目的,一是因為它短小精悍,文字較為淺顯,比較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二是文中所蘊涵的哲理能給學生以積極的引導。
文言文與現代白話文相比,在詞語、句式等方面差別較大,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可能很多,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有足夠的估計。能否正確地斷句,流利地朗讀,是首先遇到的困難,要把指導學生朗讀作為本課教學的重點。從理解課文方面看,課文所寫的事情和其中蘊含的道理并不難理解,難點在于讓學生根據譯文讀懂每句話的意思。
[教學目標]
1.讀通課文,正確停頓。會認4個生字,會寫3個字。
2.熟讀課文,理解文言詞匯,理解句義、文意。
3.感悟“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4.了解對比手法的作用。
[教學建議]
1.導入。
在導入階段,教師就要注重營造文言文學習的環境,以降低學習文言文的難度。如“蜀、鄙”二字的意思就可在此時疏通。
2.文言文對小學生來說,難度較大,教師應樹立“誦讀第一”的觀念。指導學生誦讀可采取如下步驟:
第一,教師首先要范讀課文,做到讀得有聲有色,流暢自如,從而感染學生,激發誦讀興趣。
第二,指導學生讀通順。指導文言文的誦讀方法:一要把誦讀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頓得當。此階段的練習,不但可采取帶讀、齊讀、指名讀等方式,還應注重對長句、難句的反復練習。如讓學生說說會讀哪些句子或者哪些句子讀起來還有困難,榜樣從學生中來,問題也從學生中來,練讀效果會更好。
第三,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熟讀,要讀出二僧對話的不同語氣,讀出不同句式(如反問句)的語氣。
本文的故事情節主要用人物對話來展開。貧者主動把自己的打算告訴富者,并征求他的意見;富者則表示懷疑:“子何恃而往?”這個疑問,表明富者的觀點是唯條件論,他對貧者的志向不但不表示敬佩,反而很不以為然,很有點兒輕視的心理。貧者的回答,不說“吾恃一瓶一缽”,而說“吾一瓶一缽足矣”,語氣中所表現出的堅定信念,為下文“自南海還”打下了伏筆。富者對貧者的回答加以嘲笑:“子何恃而往?”把他那種自以為是的傲慢與偏見表現得十分露骨。“僧富者”和“僧貧者”的態度截然不同,他們說話的語氣也大不相同,要指導學生讀出他們當時的神情和語氣。兩個“子何恃而往”的標點不一樣,強調讀的語氣應不同。